马年的春天,对于纸媒来说,就像寒冬。互联网时代风起云涌,传统媒体仿佛加快了凋零的节奏。传统文学杂志的境况更是如履薄冰,哀鸿遍野。新锐的文学杂志《天南》坚持了三年多后,在这个春天里停刊。
那些流传几代的经典真的会找不到最初的栖息地吗?对于文学杂志来说,生存还是死亡,已经是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
“好作品让生命发光”——创刊于1955年的国内老牌文学杂志《作品》酝酿着一场变革。编辑们一致认为:改,未必从此坦途;不改,必是末路。履新社长,是当年那位闻名海内外的新思潮诗人杨克,他跟大家说,我们的努力也许起不到多少作用,更谈不上编辑们因此有什么实惠,“但我们唯有选择办一份有文学理想和编辑光荣感的刊物。”
“办一份有文学理想和编辑光荣感的刊物。”简单的表述,集结的是共同的情怀、理想和认同。总有一些梦想激励着人们前行。在岭南珠江之畔,这个春天的龙口西路550号——《作品》编辑部,萌动一种新的生命力,让行动也充满了张力。
思路一旦清晰,行动坚定迅速,2014年3月号《作品》实现了全新改版。3月24日,作品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改版,也是宣示自己对文学的追求。
从内容提供到封面,都焕然一新。甫一面市,赢得圈内外的广泛关注。新社长杨克对大家说:“我们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寻求属于文学杂志的广阔天地。”
改版推出的几个新栏目,都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其中“手稿”栏目,用10个页码发表作家的手写稿,复古的装帧风格和拉页的制作方式,兼顾了阅读体验和文化气息的藏品。
“跨界”与“博士论”两个栏目,旨在对不同视野的跨越和连接。“博士论”并不限于文学博士之论,更欢迎工程博士、音乐艺术博士、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等不同学科博士的文章。或关注社会民生,或立足人文历史,或穷究地理天文,只要不作八股之论。
新版第一期“跨界”开局刊发了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用中文写的小说,这本身就是对栏目的一个准确诠释。
“文学新粤军”则秉承《作品》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本土创作新力军的优良传统,重点推介广东省内的青年作家,特别强化“粤味”,为本土作家开辟一个风姿绰约的后花园。
在保持作品高品质和纯粹性的同时,突破文学刊物固有版图,呈现文学表达多样性,树立刊物自我风格,是《作品》这次改版追求的目标。
好作品,让生命发光;求变,才能浴火重生。
新闻发布会上,《作品》编辑部告诉大家,变是永恒的不变,只有在变化中,才有可能浴火重生。改版后的《作品》,在传承几代人的文学梦想的同时,积极面对文学期刊面临式微的困局,力图凤凰涅槃,在不断地求索中,摸索一条新的道路。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 吴伟鹏: | 《作品》从字面理解就是值得品味的心血之作,把心血之作呈现出来让大家评论。希望《作品》同仁心到眼到手到,让《作品》成为新秀的摇篮,名家的舞台,并朝百年老刊目标前进。 | |
网友 冯伟山: | 收到了订刊,说实话,其他的都好,只是开本太短了,几乎是个正方形,给人的感觉不大气。再者,内文新增栏目“作家手稿”,虽新鲜,但真正能耐着性子读完的不会有几人。 | |
网友 谢端平: | 能扶持出几个有出息的新人才算真正的好杂志。 | |
网友 谢娇兰: | 真的是眼睛一亮啊!变身得好,有时尚味又不失文化味,尤其是拉出来长长的手迹小说,真的很过瘾! |
|
网友 其然C: | 80年代曾经是案头必备范文样版,记得当年的笔记本上还抄录过有些章节。祝贺出刊,祝贺改版成功。 | |
网友 一剑-凭栏诗语-文学: | “手稿”这个栏目不错,如果作家的笔迹能留存,也是一件功德啊!这样的创新,让我想到了余额宝! | |
纯文学并不会因为一两本杂志的消失而走向末路,却会因为一两本杂志的执着和坚持点燃更多人心底的温柔,《作品》的社长杨克说,杂志要朝百年老刊这个目标前进。对于这本年近花甲的杂志,让我们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