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尖笔帽螺潮”已消退

2020年07月27日08:50  来源:深圳商报
 
原标题:大亚湾“尖笔帽螺潮”已消退

  大亚湾深圳海域国内首次报告的“尖笔帽螺潮”日前已消退,对此进行1个多月持续跟踪监测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提醒秋季还有再度暴发的风险。

  该团队首席专家、研究员黄洪辉表示,从6月12日发现尖笔帽螺成群聚集暴发以来,7月2日至10日达到高峰期,密度超过每立方海水中1000个,7月11日至16日密度明显下降,每立方米海水中不超过100个。“7月14日至17日,我们在海底沉积物中采集到了尖笔帽螺死亡个体,3天内海底沉积的死亡个体密度从每平方米120个猛增至1020个。”黄洪辉指出,7月17日至19日,通过海上巡查,密目拖网日夜走航调查,并同步进行声学探测,未发现尖笔帽螺及其声学信号。

  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7月14日,科研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大亚湾深圳海域采获的尖笔帽螺,发现了成熟的卵囊,每个卵囊中约有700到1000粒卵,卵直径仅为50微米。7月16日,科研人员观察到卵囊由尖笔帽螺的总生殖孔排出,并漂浮于水中,卵囊中的受精卵开始快速分裂发育,第二天孵化为面盘幼虫,游出卵囊。科研人员正在持续观察幼虫变态发育过程。

  通过本次对尖笔帽螺暴发过程的跟踪监测和生物学观察,科研人员判定此次在大亚湾深圳海域暴发的尖笔帽螺潮已消退。但值得警惕的是,尖笔帽螺已完成了繁育过程,如果后续环境条件合适,大量新生世代的尖笔帽螺可顺利完成变态发育,那么经过两三个月生长,秋季还有再度暴发的风险。

  此次是国内首次报告尖笔帽螺持续性暴发聚集,科研人员对于尖笔帽螺的暴发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黄洪辉说,分析发现,本次尖笔帽螺暴发及其空间分布与水温和盐度变化有相关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7月9日,科研人员在尖笔帽螺壳上发现少量楔形藻粘附,随后快速增多,影响尖笔帽螺的浮游活动。专家指出,楔形藻的大量出现可能是引起尖笔帽螺潮消退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此次是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对尖笔帽螺潮开展的系统跟踪监测与研究,初步的研究成果已投稿至国际学术期刊。“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与国内外科学家分享,也希望通过与其他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更深入地研究尖笔帽螺的生态习性,揭示其暴发原因,并为尖笔帽螺的暴发提供监测、预警和防控对策。”黄洪辉说。(记者 张妍)

(责编:刘淞菱、陈育柱)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