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迎中秋雅趣多情厚重

2020年09月30日11:2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鹏城迎中秋雅趣多情厚重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分和月神崇拜的祭月典礼,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国人对团圆和睦的向往。那么,中秋节在岭南大地产生了哪些习俗和文化意义?如今的深圳人又打算怎么过中秋节?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深圳民间有拜月赏月传统习俗

  深圳民俗专家廖虹雷告诉记者,深圳民间历来有拜月赏月的传统习俗。在《深圳民间节俗》一书中,记述了早年间深圳人家的过节习俗:“离中秋节还有七八天时间,人们就着手准备拜月赏月的物品。石岩、龙华、布吉一带农家,到果园采摘柿子回来,挑选个大匀称漂亮的柿子,用香火‘藏’熟成红柿;公明、松岗和西乡、南头的农家,收获芋头、菠萝、菱角待用;横岗、龙岗、坪山的农家到田里锄花生或在自己‘自留园’里摘柚子和青榄等,一方面自用,一方面挑到墟集上售卖。”而在中秋当天,人们也会挑选吉时在家里拜祭祖先,“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一带乡村,有清明不拜山而在中秋节扫墓拜祭先人的习俗。”

  廖虹雷还提到了舞草龙、玩灯笼、“耍乐仔”、“烧瓦塔”、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向往。“耍乐仔”,即在中秋夜吃完柚子后,用柚子皮和蜡烛制作成柚灯供孩童玩耍。而“烧瓦塔”曾在深圳的客家人聚集地流行过,即用大堆瓦片,垒砌成一二米不等的小塔,塔周留瓦孔通风,顶端留一塔口,供投放竹、木、柴草等燃料,当火焰将瓦片烧红,人们便争相撒上盐巴、松香粉,其场面和效果与放爆竹效果无异,“火花越高,瓦塔越红,预兆来年丰收、兴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发展,老一辈人的中秋习俗渐渐消失于都市,但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过节气”中蕴藏着的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却从未改变。

  月饼吃出新花样

  过中秋,中国人要吃月饼。据资料载,“月饼”作为一个节俗的专用名称,最早出现在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到了明代各类书籍中出现了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中国风俗辞典》记述中国月饼起源于唐初。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琳琅满目,风味也因地各异。廖虹雷提到,就口味而言月饼分甜月、咸月或半咸甜月;按饼皮分,则有酥皮、浆皮、饴糖面皮和“冰皮月饼”;若要按原料和制法分,除传统的五仁、莲蓉、豆沙、蛋黄、叉烧火腿及糖饼外,还有水果、茶叶、海味、杂粮斋月饼等。

  如今,月饼已不再只供解馋,创新、时尚、文化也逐渐成为了消费者们在挑选月饼时所追求的因素。记者日前走进深圳的各大超市观察发现,冰皮月饼和奶黄流心月饼的人气很高。有消费者告诉记者,“这两种月饼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口感也不错,无论是自己吃还是送给亲朋好友,都很受欢迎。”不仅如此,如今的商家也热衷于在月饼馅料上“做文章”。例如,“螺蛳粉终于对月饼下手了”这一话题日前引发了微博网友3.5万次的热烈讨论,原来有厂家将制作螺蛳粉的相关食材包进了月饼皮。而对于这样的创新,有网友表示“大可不必”,也有人笑称“愿意一试”。

  此外,食品品牌与文化品牌“联名出品”,从包装着手创新,将月饼打造成文创礼品,也成了近年来的流行趋势。“月饼吃完了,但是月饼盒子不舍得扔”,市民刘小姐告诉记者,她收到了朋友送来的一款与故宫联名的月饼礼盒,包装元素源于乾隆时期的《绣富贵长春图轴》以及《蓝瑛澄观图册》,华美而高雅。刘小姐表示,她准备将月饼盒留下来作为首饰收纳盒,一举两得。

  回家看看,陪陪父母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秋时节,天高云淡,风爽月皎,人们在赏月饮酒咏唱时,又代代相传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无论是燕赵高地、中原亭阁、江南水乡,还是天涯海角,人们皆祈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中秋佳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团圆和睦的向往,承载着和谐融洽的血脉亲情和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

  “回家看看,陪陪父母”,是在深圳工作的小郑的长假安排。小郑的老家在湖南长沙,他开心地说:“早上在深圳吃盘肠粉做早餐,坐高铁3个半小时就到家了,回家刚好赶上吃午饭。”他表示,自己总是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忽视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恰逢中秋佳节,与家人的和睦团圆成为了自己最向往的事情。(记者 张锐)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