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建设“拆墙”是关键

2021年01月24日08:0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深圳都市圈建设“拆墙”是关键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都市圈正式启航。这个都市圈应该怎么建?这是连日来在深省人大代表讨论的热点。大家认为,“拆墙”是关键——既要产业分工协作融合发展,也要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消除公共服务壁垒。

  交通:城轨建设要快马加鞭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5座城市组成。这其中,深莞惠三地经过多年融合发展,往来越来越密切。省人大代表吕国林带来一组数字——去年深圳与莞惠之间跨市交通出行已达120万人次/日,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70万人次/日。其中,华为、比亚迪、OPPO等创新企业在都市圈内实现功能再平衡,并成为推动跨市通勤主导因素。以华为松山湖终端总部为例,该总部1.9万通勤人口中,约50%为深莞跨界通勤人员。

  吕国林说,城际轨道具有速度快、运载量大等特点,是都市圈交通建设的必选项。然而,相比广佛两地早在2010年就实现地铁通车,深莞惠三地的城轨建设相对较慢。她建议,建立深圳都市圈协同推进机制,高效有序推进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将城际铁路深圳段项目可研、初步设计等技术审查职能同步下放至深圳市,提高项目效率。

  省人大代表谢志岿说,当前深圳都市圈内已建成的城际轨道并不尽如人意,不仅速度较慢,站点设置也不够合理。他认为,下一步城轨建设要在高速和便捷两大需求上着力——列车时速要达到200至350公里左右的“高铁速度”以及“随到随上”的地铁化运营,以满足都市圈内部大规模人口日常通勤需要。

  公共服务:推动教育医疗跨区域供给

  谢志岿说,与交通建设相比,深圳都市圈内教育医疗等公用服务的衔接更显滞后。目前湾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还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核心城市工作、在周边城市置业居住的人口,很难在居住地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使得核心城市的人口难以向周边城市转移,导致了周边城市住房的高空置率和城市发展的滞后。

  他建议,将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务合作事项纳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日程,研究制定城市间公共服务协作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研究制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供给的内容、方式、投入和分配体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等。教育合作方面,可采取合作新建学校、现有学校改扩建、购买空余学位、购买土地兴建、优质教育集团异地办学等方式,实现教育的跨区域合作供给。

  在做好交通和公共服务有效衔接的前提下,谢志岿还建议建立深圳都市圈建立住房合作机制,支持深圳在临深片区购买土地兴建保障性住房、整体收购商品住房作为安居型商品房,“走出去”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此举在解决深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难题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人口、资本、产业顺畅地向临深地区转移,带动周边地区繁荣发展。

  产业:布局新型产业走廊与创新走廊“双核驱动”

  当前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5五座城市的GDP已超过4万亿元,占全省的四成。省人大代表邱晨认为,深圳都市圈的建立,给各市产业协作带来新的机遇。建议在都市圈内布局新型产业走廊,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共同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等腰三角形”轴带,“双核驱动”下可集聚更多国际创新资源,并增强对粤东西北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不少代表在讨论中认为,无论是产业合作,还是公共服务一体化,都可能遇到行政壁垒的制约,而这恰恰是都市圈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建议广东省统一部署和推动都市圈发展,助推地市之间建立起政策联动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增强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将深圳都市圈打造成世界一流都市圈。(记者 李舒瑜)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