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家级创新载体项目最高可获3000万资助

2021年01月31日11:1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国家级创新载体项目最高可获3000万资助

  深圳建设全球一流5G应用标杆城市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去年底,深圳出台《关于大力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多维度支持深圳市5G产业链条强化和提升。其中,《措施》提出推动5G应用技术创新,通过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创新载体建设,有效推动5G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发展。

  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作为国家信息通信产业重镇和首批5G试点城市,近年来大力布局支持5G产业发展,出台的《措施》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点穴”,相信这一波利好政策有助深圳抢占技术制高点,极大促进产业应用发展,走在5G时代最前列。

  精准发力锁定领跑优势

  推动5G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就必须把核心技术、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和资金等要素高效聚集起来。市科创委电子信息处处长陈庆云表示,5G作为新基建技术数字底层建筑,将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政府层面,如何引导深圳市5G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制定政策也是反映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引。

  “针对5G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陈庆云表示,《措施》实施重点领域“卡脖子”工程和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运营商、设备商、行业用户围绕具备大规模5G行业应用前景的智能网联、编解码、边缘计算、边云调度、网络遥测等技术,开展技术研发,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1000万元。

  “我们将继续抓好5G和下一代通信技术高端人才库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全球5G技术和产业顶尖核心团队,继续加大5G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行业应用落地。”陈庆云表示,《措施》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对不超过项目建设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1000万元。支持5G应用相关项目优先申报国家重大专项扶持计划,对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的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陈庆云表示,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基础上,科技主管部门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5G创新应用领域,积极支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5G应用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创新能级。“可以说,目前深圳市5G产业发展最紧迫最需要的,《措施》都一一提出支持,政策非常有针对性”。

  5G技术是当前深圳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将会带来大量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和服务创新,深圳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将进一步保障深圳在5G赛道上的领跑优势。

  聚焦产业链“痛点”补齐短板

  “这次出台的政策瞄得准、力度大,对行业是重大利好,助推深圳5G行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广东省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创新中心总经理、5G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樊晓兵告诉记者,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很全面、很系统的关于支持5G发展的政策,对目前深圳市整个5G应用推广方面把握得比较准确。

  樊晓兵表示,中国5G产业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业务应用,网络运营和网络建设等诸多领域拥有如BAT,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世界级龙头企业,但在产业上游,尤其是核心器件等环节,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措施》提出着力推动5G应用技术创新,聚焦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两端”,准确把握了以上核心问题。

  樊晓兵举例说,5G中高频器件是我国5G产业链中的主要短板之一,目前国内射频前端市场整体自足率比率很低,大量核心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对我国5G产业发展形成制约瓶颈。中高频核心器件的投入大、技术难度大、市场规模小、时间周期长……综合起来,这些因素限制了国内中高频核心器件产业的发展。而《措施》针对性提出围绕5G通信中高频器件、阵列天线、光通信芯片、超高清图像传感的研发制造,布局一批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制项目,以解燃眉之急。政府部门在企业经营初期通过适当方式的精准投入,帮助企业跨过经营的“死亡之谷”,通过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我国5G产业的供应链安全。

  “《措施》的推出有利于深圳抓住5G产业发展的窗口机遇,不仅为5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支持,也为5G技术与社会各产业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认为,《措施》中明确提到聚焦5G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并提到围绕具备大规模5G行业应用前景的边缘计算、边云调度等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可以说,这些内容都“踩”在了5G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上。

  《措施》大力支持建设5G应用领域的研发中心、鼓励申报科研项目的内容也被业内人士点赞。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念邱表示,这将对自动驾驶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的建立起到直接促进作用。元戎启行计划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与应用科研实验室,并与顶尖院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科学等展开研究,攻克相关难题,为自动驾驶商业落地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石,推进自动驾驶“产学研用”形成闭环。(记者 闻 坤 实习生 陈婉莹 李秀青)

(责编:李语、陈育柱)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