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本科毕业生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或达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压力。对此,即将告别校园的大学生们是如何看待的?他们有哪些就业打算与计划?是否已经找到了工作?学校为毕业生就业提出了哪些便利服务?
潘思敏。受访者供图
成功入职普华永道
█ 潘思敏 深圳大学本科毕业生
我在经济学院主修金融学专业,同时在人文学院修读哲学双学位。面临选择毕业后就业方向的大四这一年间,我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也是慢慢建立自我了解的过程。
首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毕业时的经济形势跟我们初入学时有所不同了。这一点,大家都有体会。就业、读研,都会面临压力。起初,我的计划重心放在读研深造这条路。但大学4年间,我也利用寒暑假进行了3段实习,这些实习基本都是我主修专业的实习,让我对金融行业有所了解。自2021年9月起,我就在做两手准备,一边找机会深造读研,一边投简历就业。
一开始,我其实是十分迷茫的。虽然就读于金融专业,但是我的兴趣是一对一的专业咨询。
指导老师非常耐心、温和,经验丰富。听了我的困惑,给我的建议是先从主修专业金融入手找工作,哲学的兴趣可以在工作之外继续追寻,或在日后觉得主业不合适后,再转变方向。这些建议看似普通,但对我来说却可说是醍醐灌顶。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比较,最终,我下定决心去找金融方向的工作,也听取了指导老师关于简历修改、面试等方面的各种经验。
很幸运的是,我们学校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大型企业的宣讲会,秋招、春招等校内双选招聘会,各种就业群的信息……我参加过几场企业宣讲,渐渐从这个过程中了解我喜欢什么样的岗位,对什么工作内容感兴趣,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在经济学院的就业群里,老师经常发布就业信息,我把简历投了二三十家公司,获得了普华永道、中国工商银行、天职国际等多家公司的入职通知书,并决定进入咨询领域,入职普华永道。入职后,将先进行轮岗培训再定岗。
回顾我的心路历程,我要感谢大学4年时间保持好奇心和活力的自己。我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必须读研的思维里,而是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实习,体验生活。可以说,没有辜负青春,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
我未来的打算是,首先在公司接受培训学习,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进行深耕,然后计划下一步的提升。
本报记者 吕绍刚釆访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