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承红楼精神 立时代潮头

2022年07月29日11:12 |
小字号

  七月,是火红的。101年前的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代表伟大建党精神的北大红楼的红色,从这一刻起开始成为中国的红色。今年七月,在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关节点,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即将召开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

  北大传承:根植中华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北大这五年,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开启的。在北京大学120年校庆之际,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出席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将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北京大学有着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开设人类文明以及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课,让每一位北大学子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北京大学也是我国最早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地,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红色资源,用红色文化为北大学子铸魂、打底色。

  “大钊班”——以党的创始人之一北大教授李大钊先生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开始面向北大校内本科生招生,2021年首次面向全国高考生招收本科生。

  北大2021年第一封录取通知书,就发放给了报考大钊班的王艺瑾。她放弃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报考“大钊班”,广受社会关注。王艺瑾说,其实她做这个选择时很果断,“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真心喜欢。”尤其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后,她对北大、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希望能走进北大,进一步了解“对国家有很大帮助”、指引中国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

  除了像王艺瑾这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专业的同学,北大各专业的同学都通过丰富的思政课体系深入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五年,北大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金课”,积极参与编写马工程教材,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以及19门“四史”课程等专业课程。

  其中有一门思政课,成为北大的“顶流”,虽然它有很严肃正统的名字——“形势与政策”,却场场爆满。这堂课的授课教师,云集了各界“大牛”。北大还把思政课开到田间乡野、祖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北大打造思政实践课程模式,建设了310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实现本科生全覆盖。今年夏天,北大280余名教师,50余人次院系党委书记、院长,带领3600余名2021级本科生,跨越25个省市自治区,在田间地头站稳人民立场,在祖国大地读懂中国方案。

  五年来,北大确立“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培养目标,共培养19888名本科毕业生、41752名研究生毕业生。北大将自身基础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生物科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10个A+学科纳入“强基计划”,2020年至今共招收“强基计划”学生2621人,开展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建设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居全国高校首位。北大不断培养造就更多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层次人才。

  北大使命: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时代瓶颈

  这五年,北京大学优化学科布局,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作用。

  北大理科基础学科保持领先优势,战略布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急需领域。

  素有“数学界的奥运会”之称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22年7月6日召开,北京大学6位教师受邀作报告,鄂维南院士作1小时大会报告。被大会邀请做一小时报告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代表了近期数学的最重大成果与进展。全球此前仅有21位数学家获此殊荣。鄂维南以机器学习作为报告的核心内容,讲述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求解困难的科学计算和科学问题。

  北大着力发展新工科,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批新机构相继成立。

  北大作为法人单位承建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9开工建设,今年即将竣工。该设施建成后可实现从分子到人,无缝覆盖跨越九个数量级的超大尺度范围成像,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有望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哲学社会科学是北大传统优势学科,北大不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年来,北大大力推进《马藏》《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基础性学术工程,发起或主办世界哲学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北大学者编写的《中华文明史》翻译为多国语言版本,北大文科的国际声誉进一步提升。以“数字人文”等领域为重点,北大引领文科进入新时代。

  北大考古全程参与了三星堆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派出强大的考古团队进行一线田野发掘。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也被更多地展露出来,也成为了北大学者提出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例证。

  在文科领域,一场人文内容数字化的变革正悄然降临,北京大学将2022年定为“数字与人文年”,举办了首届数字人文作品展。“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中国历代人物迁移地图”“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可视化”等本校20多个单位近60项作品,集中呈现北大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探索与成果。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北大正全力肩负起补齐基础学科短板、突破时代瓶颈的历史使命。

  北大力量:服务国家建设、引领美好未来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北京大学在党的指引下,扎根中国大地,服务社会发展。五年来,北大紧密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量。

  抗疫斗争、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每一处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都有北大人冲锋在前的身影。

  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伟大胜利、进入常态化,人们无法忘记,2020年初,带着“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的铮铮誓言,454名北大医护人员逆行武汉,完成了北大医学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救援任务。北大人与全国人民一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北大医学人中的青年一代尤其令人瞩目,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北大,位于首善之区,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弥渡,是西南边陲的贫困县。相距近2800公里的两地,因中央定点扶贫工作部署而紧紧连接在一起。

  魏培徵是北京大学赴弥渡县的挂职干部,在寅街镇勤劳村担任第一书记。为村里捐资赠物可解决一时之贫,但是如何打造一条完善的、可持续的增收致富道路? 魏培徵通过协助校友企业租赁集体所有的农村的闲置土地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园的方式,探索出了可行道路,租金收入成为村集体稳定收入来源,带动村民们加入种植大军,一举两得,勤劳村成为了弥渡第一个有机农业村。

  作为“冰立方”场馆志愿者主责高校,从北京冬奥会首场比赛打响,到冬残奥会金牌卫冕收官,北大志愿者团队保障近200场比赛,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点赞”。北大“冰新一代”事迹被媒体竞相报道。

  北大用行动表明,服务国家是一项永不停歇、不懈奋斗的事业。

  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向世界一流前列冲刺,是新时代赋予北大的新使命。北大不断从百年党史、红色校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北大提出的时代要求,全面创新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建设一流学科群,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体系,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来源:北京大学

  通讯员:刘乃勇 李慧宁 李舒燕

(责编:陈育柱、李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