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陈跃红:对人工智能发展既要乐观,也要保持警惕

2023年03月13日08:37 |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小字号

《云身》演出前夕,陈跃红分享创作故事。南科大供图

人民网深圳3月13日电(王星、刘森君)“《云身》剧本的创作,可以概括为‘一座城市、两所大学、三位教授’。”3月11日,深圳第一部原创科幻哲理剧《云身》首次面向社会公演,收获诸多好评。演出前,该剧编剧、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接受人民网专访,分享创作故事和创作理念。

陈跃红曾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就职于南方科技大学后,致力于探索发展融通科技与人文的特色文科教育,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云身》由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联合制作。故事发生于2050年,在一个元宇宙与数字孪生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中国社会里,人类的真实肉身与虚拟替身“云身”平行生存,但在幸福安宁的表层之下却暗流汹涌。四位身陷囹圄者彼此试探、相互攻讦,逐渐发现他们的命运与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律法紧密相关,甚至已卷入一场殃及全人类未来的终极危机。

该剧的创作凸显了人文学者对技术的焦虑和对未来危机的警醒,内容尤其注重哲理思考,具有鲜明的学院派特色。

《云身》是深圳第一部原创科幻哲理剧。南科大供图

“碳基人与数字人如何共处是《云身》的核心冲突” 

人民网:怎样理解“云身”?

陈跃红:人工智能的一个基础就是“云”,即储存数据的大型数据处理平台。这个空间里产生的“数字人”,他的身体内核其实是由数码组成,所以我们的剧名就叫《云身》。

这部剧讨论的是2050年后,人类和数字分身之间的关系。当碳基人和数字人在发展和共处中出现问题时如何选择?当数字人发展要超过我们时,是把它毁灭还是留下?也许彼时人类的存活也要面临所谓“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这是我们这个剧本的核心冲突。

人民网:《云身》剧本是如何创作的?

陈跃红:《云身》剧本的创作,可以概括为“一座城市、两所大学、三位教授”。这是一部“后元宇宙时代的科幻哲理剧”,科幻、哲理、戏剧三者缺一不可。

三个教授写一台戏,不知道国外有没有,反正中国是没有。《云身》的编剧,一位是戏剧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学博士尹迪老师;一位是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和学者吴岩,曾获美国科幻研究协会“克拉里森”奖;而我的专业是比较文学,哲理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我的长项。这样的创作团队,加上南科大和深圳大学两个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云身》得以公映。

《云身》剧照。南科大供图

“回答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看一个热闹的科幻片远远不够”

人民网:《云身》创作背景和契机是什么?

陈跃红: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近年来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2018年至今,我们与众多业界专家、技术研究院和人文学者开展多次学术研讨。我们感觉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是未来几十年人类所要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甚至将决定人类未来何去何从。

回答这个问题,看一个热闹的科幻片远远不够,要做深层的思考,从技术、社会、文化、人性层面上去关注,研究它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以及解困的途径。这就是我们创作《云身》最重要的基础。

人民网:您如何看待数字孪生、元宇宙相关技术?

陈跃红:目前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技术正不断突破。当面临元宇宙的社会形态时,可能出现一种与当前我们碳基人类更接近的新型数字人类。

他们可能成为人类的伙伴,也可能成为人类的灾难。这些是技术问题、伦理问题,也是文化、社会和人性的问题。我们既是乐观的,但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就要不断实行干预。

《云身》演出后,主创人员上台亮相。南科大供图

“深圳具备产生优秀原创科幻作品的基础”

人民网:怎样看待深圳本土原创科幻作品?

陈跃红:深圳的科技创新一直走在前列,当前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涉猎更高水平人工智能后可能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题材所在。另一方面,深圳的文学创作、文艺发展、文创产业十分发达,但在本土原创方面稍显逊色。未来深圳应该追求更大力度的原创,深圳也具备产生优秀科幻作品的基础。中国现在科幻舞台剧发展还非常稚嫩,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当时我们的设想,就是深圳题材、深圳概念、深圳创意、深圳编剧、深圳导演、深圳演员,“完全深圳”,追求深圳引领性的原创精品,这符合深圳的创新精神,也是打造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一步。

人民网:未来在科幻创作方面有什么计划?

陈跃红:《云身》的公演不是结束。我们还要进一步修改、打磨剧本,争取让更多观众看到、体会、接受和思考它。

未来,我们计划创作科幻舞台剧“三部曲”。在第一部作品《云身》研究了人工智能的元宇宙概念后,第二部作品《量子之役》将围绕世界量子霸权展开想象,目前已在大纲创作阶段;第三部作品还在构思中。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