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圳经观 |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是中国企业未来新常态

南方科技大学长聘教授 钱共鸣
2023年07月21日09:18 |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小字号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发展史上又一宏伟工程。十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评估,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必须看到,我们在“一带一路”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长期以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采用“大国企+大基建”的发展模式,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应进一步鼓励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多元化投资,更紧贴当地的民众和市场,如参与特色农业,增产民众日常所需的一般消费品及中低端的科技产品。事实上,这些都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在项目融资上,建议不能仅由“国有商业+政策性银行”挑大梁,应有更多民间资本的注入,特别是东道国和第三国的社会资金。通过“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激发共同参与的热情,发挥协同的效应,做大做实经济“蛋糕”,减少中国贷款占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国家风险和运营风险,在经济层面保持项目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常态。在激发“走出去”的“因”的同时,更要保护“走出去”的“果”。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非国有企业应如何有效应对?

在宏观层面,国家可制订可持续融资标准,一方面对企业继续提供便利化服务,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资讯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强事中事后监控,特别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关注和跟踪。同时,努力扩大第三方合作市场,联手打造“一带一路”新空间。

在微观层面,可按当地政治、经济与社会条件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的比率及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加大企业国外的融资或减少过高的中方融资,使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项目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取得大致平衡,以降低诸如交易暴露和经济暴露而导致的外汇风险。

“一带一路”是推动经济开放增长、促进文化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当今国际保护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这一倡议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显突出。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定能克服前行中的困难与挑战,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新的高峰。

(王星整理)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