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关于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自信”建设的思考

黎诚
2023年09月20日08:45 |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小字号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构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生动力、塑造建设主体的重要素材来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如何在大学校园提升文化自信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根据对广西多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大学校园的文化自信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文化自信建设的内容难以界定,在实践操作层面难以形成可推广的文化自信建设目标内容,不知道“推什么”,主打什么内容;二是高校领导对文化自信建设重视不足,未用项目管理的形式有效推进校园文化自信建设,难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合力、收获高效的宣传学习效果;三是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欠缺,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的学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等内容兴趣不高,难以形成学生主动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良好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重视文化自信建设

  组建文化自信建设小组,制定具有引领性、可操作性,符合本校文化自信建设的核心内容清单。如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学院可以依托中医中药文化,主推“桂十味”“药食同源”“体育养生”等内容,作为一定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打内容或抓手,在促进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的水平。同时,召集校内哲社人才,组建文化自信研究团队,创新文化自信建设形式。

以文化自信建设引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校党委应强调思政理论课在高校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把文化自信建设融入教研室统一的课件中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同时,发挥思政理论课的引领作用,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得益彰,将求真教育和向善教育相统一,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把文化自信建设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许多专业教师往往会遇到不知道自己所讲授专业课程的“思政点”在哪里,容易卡壳,无法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在对于“何为思政”理解上。必须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达到文化自信,也是属于大思政的应有之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引领作用,选派精兵强将,协助其他专业课教师按照大思政的思路,发掘各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在授课中立德树人。

二、做好学生管理服务

重视网络安全,搭建好相关安全防控的管理机制。高校党委、高校学生工作部领导下的学生服务团队,必须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通过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创新校园宣教形式和途径,打造多媒体、全方位的文化教育空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规划下,通过青年马克思读书会、人文知识讲座等,拓展广大师生参与文化自信社会实践的活动空间,促进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提高。

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站位,精准研判突发事件的成因和形势,及时有效地化解可能出现的校园矛盾,维护校园稳定有序。同时做好网络舆情管控,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网络信息,增强学生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了然于胸,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建档建卡,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对个别对象应采取提前介入、预防为主,进行风险管控。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校园文化熏陶、鼓舞学生,是推进文化自信建设发展,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自信+校园活动”。相关部门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把本单位文化自信清单中的文化基因、文化元素融入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中。同时整合传统宣传和新媒体宣传两大类宣传形式,通过学校的公众号、网络网站、迎新文艺晚会、学生社团文化节、专题班会,文化主题演讲、大学生创业大赛、专业知识竞赛、英雄事迹宣讲会、社会公益志愿活动等,营造校园文化空间。

将文化自信元素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打造网络版的校园生活空间,让广大师生在上网的时候也可以参与文化自信建设。比如,制作推介中医中药知识短视频,宣传专业课本知识点等,实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利用校外文化设施

加强与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纪念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联系和共建,打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基地。高校部分课程,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场馆作为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基地,如讲述抗日战争历史,可以到昆仑关战役纪念馆进行现场课教学,讲授中药材知识,可以到药用植物园观摩中草药等。

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业赛事。从2015年开始,国家更加重视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逐年增加文化主题等项目的专门赛道,高校也应给予相应的引导、辅导、扶持,鼓励大学生结合本单位文化自信建设清单上的内容,申报相关项目。

积极参与文化志愿者活动,保护地方文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实践项目等形式,对地方文化资源等进行调查、研究、规划、保护、开发和利用。比如,高校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团委等部门联合,把地方文化资源打包成游学线路或研学套餐,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