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培育新质生产力
仅一年左右时间,空地上就“长”出了连片的现代化工厂,这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已是常态。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二期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分别只用了349天、379天,东风李尔当年拿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又跑出了一个“深圳速度”新纪录。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曾经的传统农渔小镇日新月异,处处洋溢着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拓荒、创业、干事的火热激情。
“凡承诺必兑现、凡政策必落实、凡请求必回应”。深汕特别合作区正以特别大的力度、特别实的措施,落实《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深化改革,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锚定深圳产业转移承载地、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目的地和粤东高质量发展孵化器的定位,以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为抓手,发出全球招商引资最强音,在这片“大工业”投资发展热土上,书写产业与新城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新奇迹,奋力打造广东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加速产业集聚 打造发展新增长极
依托链主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集智招才,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实现快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密码。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厂房内,机械臂挥舞间,来自全球供应链的物料化身为一辆辆高端车型。这些零部件,大量产自本地及大湾区。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制造“四小时供应链”的需求,以京西重工、延锋国际、东风李尔、壁虎汽车、佛吉亚等头部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纷纷落地深汕,力劲科技、速腾聚创等新能源汽车T0级供应商在深汕布局先进产能。
汽车产业被誉为民用工业峰顶,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抓住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浪潮,深汕担起深圳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职责,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施展“梦剧场”,也为深汕从一张白纸迅速崛起为产业高地培育出强劲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深汕已引进产业项目计划投资额超1000亿元,预计总产值超3000亿元。2023年,该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今年上半年,这一指标仍保持较高增速。
涌进深汕的投资中,不乏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投资数百亿元的重磅项目。围绕这些“巨无霸”,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现代化产业集群峥嵘初露。
深汕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重大项目为引领,逐步从产业承接地变为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产业集聚带来规模效应,持续为企业降本增效提质,“一主三辅”产业互相赋能、高效协同,优质生态凝聚出深汕核心竞争优势。2024年一季度,深汕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后发区域产业外溢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为深圳巩固制造业优势增强了底气。
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全要素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深汕特别合作区畅通大湾区与粤东板块要素流通,为产业发展强化全要素保障,是这片“飞地”腾飞的内在逻辑。
深汕特别合作区聚焦产业所需,落实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打造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取得实际进展。
特别是全国首部“飞出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施行以来,深汕充分发挥特区、老区比较优势,以市场化激发活力、法治化护航发展、国际化拓宽空间,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档升级。
全力攻坚土地整备,深汕特别合作区以连片平方公里级优质产业用地承载重大项目,累计收储土地39.4平方公里,完成土地供应12.2平方公里,为大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本地实情、企业所需和产业发展规律,深汕依法灵活制定生产要素保障制度,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专班服务,全流程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征迁、七通一平、人才招引等需求。
高质量交通基建提升深汕连接深圳主城区、粤东交通效率。深汕积极打造“四港五站”“五铁五高”“五横六纵”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硬联通”与体制机制“软联通”齐头并进,未来,深汕与深圳市区将实现高铁半小时、公路90分钟快速互通。
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深汕聚焦做强小漠国际物流港集疏运功能,发挥深圳港集团优势,不断丰富班轮航线,全方位完善港口配套服务,全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2023年,小漠国际物流港各类货物总吞吐量突破100万吨大关,对内吸引华南等地车企将小漠港作为主要出口港,今年,小漠港前5个月汽车出口量已超去年全年。小漠港,业已成为深汕打造“一主三辅”产业格局,特别是孵化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突出优势。
宏观政策稳、产业政策准、微观政策活、改革政策实、社会政策托底,深汕特别合作区改革“组合拳”为企业投资兴业吃下定心丸。
全面改善民生 产城融合蓄合力
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民生配套提升齐头并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全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凝聚起发展合力。
近年来,深汕引入深圳优质民生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全区住房、医疗、教育、就业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深汕规划建设保障房项目17个,其中建成项目9个共12554套,保障房套数占居住住房套数的73%。到“十四五”末,全区将新增各类住房6万套,能满足约18万人的住房需求。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平稳运营4年多,规划床位800张、总投资14.71亿元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正加快建设,今年1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明年底投入使用。
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市二高深汕实验学校已经投用,深汕实验学校、市二高深汕学校、深汕外国语学校、百合外国语深汕学校、深职大深汕校区等正在建设,深圳中学高中园即将正式投用开学。
大产业带来巨量就业机会,深汕积极联合企业与周边县市举办企业用工招聘活动,把岗位送到家门口,实现企业人才高效对接,建立劳务协作互联互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实际管理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成为人才实现价值、追逐梦想的热土。
放大辐射效应 探路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深圳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的创举。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牢记使命,创新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了一批对全国、全省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改革成果。
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化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盘活留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等资源,首宗留用地合作开发建设深汕蛟湖产业园,可为蛟湖村集体每年增收1000万元;新田坑村留用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京西重工落地,预计将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益。在深汕,村集体留用地作为股份与国企合作开发,村民参与分红,形成多赢局面,已不罕见。
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规划“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安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红罗畲族村、百安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建成10个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新签约6个村企合作产业项目,深汕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首次均超过10万元。
作为深圳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深入实施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主阵地,深汕特别合作区凭借改革攻坚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和结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深汕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取得成效,日益成为深圳乃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东的重要支点。
距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约30公里车程,汕尾市海丰县城西北部,配合深汕特别合作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深汕合作拓展区应运而生。与深圳实现招商引资、产业建设等整体谋划、一体推进,深汕合作拓展区用好用足深圳资源优势,成为“特区”带“老区”又一精彩样本。
深汕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与惠东吉隆镇千亩产业园的产业协同,为重大制造业项目提供1328亩“净地”,打开与周边地区通力协作发展新格局。
改革红利共享,深汕发展为赋能深圳都市圈增长、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带领着周边区域携手奔跑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东方风来,深汕潮涌,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正加速崛起。(记者 王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