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向世界级科研枢纽迈进
人民日报版面图。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
8月的深圳河静静流淌,蜿蜒向前,滋养着两岸。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简称“河套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广东省深圳市中南部连接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一河两岸,一区两园。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简称“河套深圳园区”)面积达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面积达0.87平方公里。深圳“改革开放排头兵”与香港“超级联系人”协同发力,在这里汇聚全球优质科创资源,发挥深港合作的制度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一年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简称《河套规划》)发布,明确了河套深圳园区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
当前,河套深圳园区围绕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定位,加快建设步伐,向世界级科研枢纽迈进。
深港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
蜿蜒的深圳河,见证了河套深圳园区从荒凉滩涂地、老旧仓储物流区到科创新高地的蝶变。
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深圳产业完备度高,发展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在河套合作区这片连接处,深港两地双向奔赴,开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新篇章。
河套深圳园区全方位发力,“租、购、改、建”多措并举,打造出80万平方米的优质空间、建立13个产业园区。
福田口岸一公里外,曾经的仓储物流楼宇化身为具有港式风格的科创园区。这里是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一个由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导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51家香港科技企业机构、创业团队集聚入驻,安心发展。
从河套深圳园区探索适用港澳审计准则、“双税优惠”全面落地实施,到内地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等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再到仲裁调解、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服务不断完善……在河套深圳园区优质的政策环境与服务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和居民选择来河套深圳园区创新创业。
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和人机交互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香港高校项目纷纷入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世界知名高校13个重点科研项目,已落户河套深圳园区。
高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引进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等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中国一汽大湾区研发院、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钢研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等大型央企研发中心。
科创项目成果竞相涌现。首个“AI+药物研发”创新药、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一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一河两岸,千帆竞发。
这块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聚集和吸引16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0多家科技企业、16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1.5万名科研人才,凝聚起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国际科创规则先行先试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一角。
今年初,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正式揭牌。3层楼内,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A)等“1+6”组织相继入驻,河套合作区形成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截至6月,已累计拟定标准138项,发表白皮书23个,测试认证237款产品,发展会员单位1700余家,为无线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计算等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展现了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的蓬勃发展活力。
河套合作区先行先试,是优势也是考验。为此,河套深圳园区先行探索,大胆改革,探索破解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巨大潜能。
敢为人先,率先实施先进科研管理机制。
2022年底,河套深圳园区首次尝试推进“揭榜挂帅”,聚焦重大科技问题,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鼓励群策群力,破解科技难题。目前,第二批选题征集已面向全球发布。
如今,河套深圳园区已建立起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项目经理制、政企联动制、同行评议制5项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作用。
勇于创新,不断突破深港协同创新机制。
通过“科汇通”试点业务,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拿到了香港转入的境外科研经费,破解科研资金跨境流通难题;落地总规模51亿元的社保基金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助力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4年7月,深圳数据交易所已完成跨境交易订单70余笔,跨境交易额超1.7亿元。
立足深港,放眼世界。河套合作区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在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开放创新、融入全球网络。
科研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跨境流动顺畅,税制、科研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政策创新探索“出新”。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河套合作区“引进来”更有吸引力,“走出去”更有竞争力。
中试转化基地加快建设
深港科创开放创新中心(河套科创中心)。
在河套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科研人员加紧攻关反复试验,在模拟煤矿现场工作环境中,查找潜在缺陷、优化技术工艺。经过中试,部署在矿山的机器人表现得更加稳定、可靠。“楼上科研楼下中试”高效运作,孵化出20余款煤矿机器人产品。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打通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关键一环。中试平台通过投产前的过渡性试验,帮助科研企业渡过产业化难关。
6月11日,10家中试平台在河套深圳园区集中授牌。其中4家已建成、6家拟筹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基本实现河套深圳园区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中试转化聚集区”初现雏形。
在搭建平台基础上着眼长远发展。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提出“四个一”行动计划,保障中试平台健康、稳定发展,即出台一个支持政策,对中试平台组建运营提供全过程支持;筹建一个中试产业园,适当集中布局一批开放共享服务平台;设立一只中试转化基金,助力中试平台可持续发展;组建一个运营服务团队,提供国际化一流中试服务。
河套深圳园区还积极联动香港科学园、深圳光明科学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南沙新区等重大平台,开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让更多创新成果在河套合作区研发中试、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产业转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加入了这个“中试生态圈”。萌发于大湾区的“创新种子”,在河套合作区茁壮成长。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国际协同创新区规划效果图。
今年7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法定图则》公布,“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更加清晰。中心区域规划建设国际高端科技服务枢纽,点燃河套合作区的“创新引擎”;东西两翼规划建设高端科研区、中试转化基地、国际协同创新区和国际人才社区,整合优质资源撑起河套合作区的“高飞之翼”。
从高处俯瞰,深圳河穿越河套合作区缓缓流淌,白鹭不时掠过河面,两岸风光无限。沿着《河套规划》绘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河套合作区正一步一个脚印,稳稳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的目标,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