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深圳罗湖发展如何破题?且看这一招

2024年12月19日15:42 | 来源:罗湖发布
小字号

原标题:发展如何破题?且看这一招→

12月18日

深圳罗湖发布了

2024年十件改革大事

引发关注热潮

从政府管理到产业发展

从社会治理到民生服务

罗湖改革亮点频频

  12月18日,深圳“罗湖发布”举行改革专场发布会。罗湖区委(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陈恬立联合罗湖区金融服务署署长邓敏怡、罗湖区财政局副局长徐晶、罗湖区东晓街道四级调研员赵鹏,共同带来“改革:先锋罗湖的破题之路”主题发布

作为特区长子

罗湖

因改革而生

为时代领题

因改革而兴

为发展破题

  罗湖作为深圳最早建成区为时代领题,自1979年建区以来,在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诞生了多项“中国第一”。

  罗湖率先发展也率先遇到发展瓶颈,一直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区发展破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罗湖聚焦产业空间优化等五个方面,推出创新城市更新项目零星房屋征收机制、深化深港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罗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综合网格等改革,为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改革动能。

今年以来

罗湖聚焦孵化原创改革品牌

在政府管理、产业发展

社会治理等领域不断探索

聚焦“三个注重”

创新推出

“发现—策划—推进—总结”的

建制式改革模式

  ◆注重系统集成,完善改革谋划征集、专题调度、考核评估机制,开展三轮全区大范围改革征集,共征集改革建议665项,营造良好改革创新生态。

  ◆注重重点突破,谋划大梧桐生态融合区等四大改革发展战略平台,围绕黄金珠宝领域消费税后移试点、差额征税试点、打造航运保险中心、开通首个陆路离境退税办理点、深化数币改革等多个重点事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路径突破。

  ◆注重改革实效,成建制、成批次推出8项“改革十条”。

2024年

罗湖改革不平凡

让我们再次通过十件大事一起回顾:

如今

罗湖原创改革品牌愈发闪亮

  ◆推出多元场景应用式改革,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

  ◆创新风险前移控制式改革,创新“费改保”模式,促进全社会风险减量。

  ◆重点推出降本增效系统集成式改革,探索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为基层减负。

  ◆推进智慧赋能式改革,以东晓街道为试点构建基层智治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些时刻

让我们再次见证

01

数字人民币多元场景应用式改革

屡次实现“0”到“1”

  罗湖是数字人民币试点先行者、探索者,开展了系列由“0”到“1”的改革试点,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率先完成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真实贸易交易,推出全国首台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硬钱包自助发卡机,打造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等。

  如今,罗湖实现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上“多点开花”:

  1

  丰富支付场景

  罗湖全域104条公交线路、600台出租车及地铁8号延长线均支持数字人民币刷付。在深圳市首批“便利支付示范商圈”评比活动中,罗湖3家入围,数量位列全市第一。罗湖全域22家星级酒店、2个星级景区及重点医疗机构可受理扫码、外卡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业务,60家歌舞娱乐场所均已落实优化支付服务相关业务。

  2

  着眼商圈建设

  推广数字人民币预付卡,现已覆盖预付商圈80%以上商户。今年以来,辖区预付领域数字人民币监管资金规模超4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探索推出“预付保险+资金监管”新模式,由金融机构对消费者预付资金余额的20%进行动态监管,结合保险机构承保保障,覆盖共计80%的预付资金安全。联合多家机构推出数字人民币支付专属优惠,实现“一码通扫”“拍卡即付”,推动商户收付更便捷有序。

  3

  助力适老改革

  创新上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试行居家养老消费券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发放、使用、结算,消费时仅需拍卡“贴一贴”即可完成券额核销。此外,还可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线上预定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如家政清洁、理疗按摩、疾病陪护、线下陪聊等,解决老年人移动支付需求,保障金融消费安全。

  此外,罗湖还依托2023年底落地的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赋能产业聚链成势,打造数字人民币发展“全景生态”:

  1

  推动产业链招大引强添动能

  出台数字金融领域“五个一”发展体系规划(一行业底册、一专项政策、一集聚园区、一招引清单、一服务专班),印发《罗湖区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举措》。重点招引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目前已累计引进数盾科技、京北方、博思软件、华钦科技、中付支付等优质企业21家,2024年营收预计超60亿元。创新举办“数币说”系列活动,加强与数字人民币2.0运营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商协会等联动,探索数字人民币产学研协同发展之路。

  2

  打造应用生态展示平台增效能

  联合数字人民币2.0层运营机构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筹建深圳首个兼具展示性、科普性和互动性的“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创新空间”,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宣教中心”和“招商引擎”,预计明年初将全面建成对公众开放。

  02

  深化“费改保”创新发展改革

  18条措施实现多方共赢

  “费改保”是罗湖在全国率先提出的保险创新发展新机制,在原则不增加支出负担的基础上,探索将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开支费用”,转化为保险服务形成的“保费”。

  利用“费改保”模式,将原先的“费”转化为购买的“保险”,可以一举多得:将保险引入服务供应范围,由保险机构提供服务并保质保量。鉴于行业特点,保险将主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为事故或损失提供兜底保障,减少各类纠纷和社会矛盾,真正降低社会整体风险。同时,保险可以不断拓业展业,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费改保”广阔的应用场景,罗湖印发《罗湖区深化保险创新发展改革工作方案》,即“费改保”18条措施,聚焦基层治理、实体经济、民生保障、深港合作四大板块开展保险创新。目前,正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场景

  “德”是指加快构建多层次健康保险体系。大力发展托育险、老年人意外险,形成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体系。

  “智”是指科技赋能智慧城市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围绕电梯、玻璃幕墙、“零碳”排放等设计产品,推动政府机关物业试点,将物业维修基金、电梯维保费用、节能环保投入等转为保险。

  “体”是指文体旅游行业资金盘活。罗湖有579家旅行社,占全市近40%市场份额,正在争取试点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保险替代现金或银行保函,可实现资金占用率超95%的下降(原需20至120万元质保金,可降低为千元或万元级别质保金保险),减轻旅行社运营压力。

  “美”是促进医美行业规范运营。积极引入医美行业后端保险保障,在医美机构推广医师责任险,创设美容医疗意外险等,将处理医疗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转化为保险,形成更高标准的行业自律和更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劳”是优化劳动群体保险服务。支持保险围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农民工等群体开发优惠产品,增强劳动群体的权益保障力度。

03

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

减少财政投入、增进民生福祉

  为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等12类国有公共空间姓“公”惠“民”,推动便民服务提质增效,罗湖基于四个“利用”推出系统集成式的改革:

  1

  功能归整复合利用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把全区近700处政府物业信息录入罗湖区时空信息赋能平台,建立动态的区属国有资产公共空间台账,实现“一键可查”。

  在功能融合方面,以现有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结合实际融合街道文体中心、长者服务中心、托幼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服务内容,推动便民服务一体化。目前,已经建成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83个、托育点5个。

  2

  市场导向综合利用

  择优挑选第三方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及运营部分公共物业,借助社会资本升级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配套设施。其中,笋岗综合文体中心将利用安居锦园小区2600多平方米的社区配套用房,打造涵盖乒乓球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多种设施的多功能文体中心。

  3

  错时错峰高效利用

  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推进公办中小学停车场逐步有序向社会低价开放。目前锦田小学、桃园小学、翠园实验学校等3所学校的停车场即将投入使用,预计可新增错峰停车位116个。

  推进辖区学校各类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如桃园小学等3所学校游泳馆已引入社会第三方运营,免费为学校学生提供游泳教学、训练等服务。

  4

  因地制宜特色利用

  深入推进金角银边改造行动,通过微改造把街区园区、立交桥下等边角空间,建设成公共户外活动空间。目前已经完成8处桥下空间的改造利用。

  把区属国企和股份合作公司的闲置物业改造建设成为保障性住房或者产业用房。如通过区属国企对黄龙小区改造等,预计可以筹集保障房近350套;推动大望文化创意产业园、文锦渡边检站生活区等低效闲置物业改造,预计可以筹集产业空间超10万平方米。

通过综合推进国有公共物业改革

预计2025年可直接减少

财政资金投入7000万元

其中年度运营投入将减少3000万元

将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

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通过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优化整合

将释放7500余平方米服务空间

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04

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改革

基层智治、社区蝶变

  “一键”反向寻车、“会说话”的巡检机器人、能捕捉高空抛物的鹰眼镜头……今年,罗湖部署智慧赋能基层治理专项改革,并在木棉岭社区先行试点。

  东晓街道结合改革要求,在木棉岭探索打造“一网一平台一中心”的社区智慧治理体系。

  具体改革举措如下:

  机制重塑、流程再造:统筹打造“一个社区治理平台+综合网格运作体系+一张社会共治网络”的基层智治运转架构,实现社区大小事均可上报智能终端,按类型分级流转、闭环处置。

  技术赋能、场景保障:引入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设备,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开发智能分拨、多元共治、AI社工助手等特色应用,涵盖上千个社区工作场景;投建4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覆盖综合安防、智能通行、环境空间、设施设备、能耗能效五方面256个应用场景。

  数据精度、民生温度:以近5000份民意问卷为基础,打造“一站式”的便民小程序“蜜生活”,聚合数字党务、数字政务、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生活服务四大版块50余项服务功能,实现居民关键小事“不跑腿”。

通过智慧赋能和联动共治

社区缩减了50%基础业务人员

依托AI城管、AI垃圾分类等

16类智慧管理模式

各类事件的处置时长

从过去的半天到一天

缩短为平均12分钟

最短只需2分钟

接下来

罗湖将继续高举改革旗帜

不断续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罗湖发布”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