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深圳AI产业:千企千景 群雁竞飞

刘森君
2025年02月14日11:4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睿思芯科研发多款高能效、高算力的处理器产品。人民网 刘森君摄

“除夕吃完年夜饭,我们就回实验室继续工作了,一直忙到深夜1点。”新春伊始,深圳湾畔,睿思芯科(深圳)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谭章熹和团队正沉浸在新一轮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芯片研发攻关中。

作为一种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大幅缩短芯片设计周期,降低成本,是人工智能(AI)芯片设计的理想选择。师从图灵奖得主、RISC-V创始人大卫·帕特森,谭章熹于2018年回国创业成立睿思芯科,将原创种子落在深圳发芽。

“每一行代码都是在中国,由中国工程师敲出来的。”创业时的目标掷地有声,如今醒目地印在公司宣传页上。

几年来,睿思芯科沿着国产自研的道路坚定前行,已研发出多款高能效、高算力的处理器产品,并与多家芯片头部厂商合作,为其提供知识产权授权和系统级芯片定制化开发服务。

在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深圳,无数实验室灯火长明,科研人员不断向下扎根,往底层突破。而在产业链下游,一批深圳企业在智能驾驶、语音交互等领域百花齐放。尽管应用场景各异,但他们的愿景却指向了同一方向——“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元戎启行的高阶智驾平台DeepRoute IO已搭载上车。人民网 刘森君摄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里,停放着一辆搭载元戎启行智能驾驶系统的新能源汽车。车身搭载固态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还藏着一个可以实时决策的“智慧大脑”。无论是闹市小路、急转车道,还是等待红灯、绕行施工区域,它都能准确应对并平稳通过。

“传统方案依赖高精度地图,把信息存入系统提前规划,适用范围十分受限。”元戎启行技术合伙人、副总裁刘念邱介绍,该公司在国内率先布局“无图”方案、“端到端”模型,把过去独立的感知、预测、规划模块融为一体,深度利用AI,让汽车学会自主思考、灵活变通,适应千变万化的复杂场景。

截至2024年12月,元戎启行与车企共同打造的量产车已超30000台,预计2025年,将有超10款、20多万台量产车走进消费市场。

加推科技AI名片可以精准识别潜在客户 。人民网 刘森君摄

产品好不好,用户说了算。2月12日,一场签约仪式在深圳市加推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曾是加推AI名片忠实用户的鲁强,如今已成为东南亚市场的代理商,他满怀信心地表示:“预计第一年销售量能达到30万张。”

“带上1张AI名片,也就带上销售助理、翻译、秘书3个助手。”加推科技CEO彭超介绍,只需手机轻碰AI名片,就能传递全部联系方式、公司材料等,名片主人可以了解对方查阅痕迹,精准识别潜在客户。该产品还能实现语音和文字翻译多国语言、辅助会议记录和整理等。

2.8毫米厚的金属薄片里,高度集成芯片、磁吸片、NFC线圈等组件,对工艺水平要求极高。“只有在深圳、在大湾区,才能做出这样的产品。”研发阶段,加推科技合伙人、副总裁马丹总能一脚油门直达工厂,现场沟通调整方案,打磨细节。

北科瑞声AI语音交互技术在养老场景上落地。人民网 刘森君摄

“从软硬件配套、到创新氛围,再到连接港澳、面向国际……深圳发展AI的环境优势不可替代。”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轶发出同样感慨。该公司已成立深港双总部,计划将AI语音交互技术进一步推向海外市场。

在刘轶办公室门前,贴着这样一句话:顶天立地、继往开来。“我们要有顶天的核心技术,也要能扎实落地应用,永远秉承创新精神,敢于突破。”他解释道。

这8个字,也是深圳AI产业的生动注脚。从底层创新到场景落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变现,深圳AI逐步形成创新闭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深圳目前共汇聚AI企业2200余家,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高成长性企业支撑、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群雁竞飞,争创一流,新一轮创新成果正在这座创新之城悄然酝酿。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