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着力构建“五分钟社会救援圈”
需要急救包?无人机来送!(民生改善在身边·完善基层治理)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1日 第 19 版)
“嗡——嗡——嗡——”,桨叶转动发出声响,打破了公园的宁静,花草树木在阵阵气流吹拂下摇曳。
3月21日下午,广东深圳市南山区塘朗山公园,一架悬挂红色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包的银灰色无人机快速起飞,沿着预设航线,向数公里外的山间飞去。
这是深圳在全国首创的“空地一体 生命至上”城市救护项目,旨在助力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
“一键扫码呼叫,AED急救包就可以索降送达。”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中部郊野公园群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一段90分钟的山路,无人机5分钟内便能抵达,可为心脏骤停患者抢回“黄金5分钟”。
目前,无人机AED配送站在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石岩湿地公园、罗田森林公园和福海河公园试点,每站均设有30个起降点。试点公园的山道旁,每隔数百米就立着红底白字指示牌,供游客扫码呼叫。
一架无人机配备一台AED,相当于给公园定点投放了30台AED。据介绍,急救包内除了AED,还有碘伏、绷带、保温毯等户外急救用品。一旦收到呼叫,无人机便会根据预设航线自动起飞,5分钟内救援半径可达4公里,覆盖约50平方公里区域。
“和传统的定点AED部署模式相比,使用无人机配送AED,成本降低了90%。”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AED无人机项目负责人陈攀峰测算。
近年来,无人机凭借轻便、灵活、无视地形障碍等特点,在深圳各类应急救援场景中,逐渐成为重要力量。
2月10日凌晨,在深圳亚婆髻山,邓女士爬山迷路了,到了夜间,山中能见度极低,传统的搜救方式难度很大。
这时,一架搭载红外夜视摄像头的无人机划破夜空,救援人员通过高空视角发现了灌木丛中微弱的白光,那正是邓女士挥舞的手机。“看到警方的无人机出现后,心里马上就踏实了。”邓女士回忆。
“无人机不是替代人力,而是给救援装上千里眼、顺风耳,让救援更‘聪明’。”深圳市公安局指挥部副处长徐伟表示,目前,深圳公安借助无人机在山地救援中的突出作用,摸索构建了一套空地协同的立体救援体系。空中无人机负责广域扫描定位,地面警力通过实时画面确定最优路径,消防、水上快艇、医疗团队等救援力量随时接应支援。
在深圳宝安区中心血站,8条无人机航线如同空中生命通道,连接着宝安区、光明区内8家医院。“过去,40公里外的血液运输需汽车行驶1.5小时左右,如今使用无人机二三十分钟即可送达。”血站业务科主任刘永梅说。
据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统计,2024年深圳共开通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16条,总计飞行7070架次,运送血液品种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运输总重量达4412公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