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去深圳看看机器人“同事”

——“人形机器人产业地图”系列报道②

2025年05月12日09: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去深圳看看机器人“同事”(“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2日 第 08 版)

  4月24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图为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具有情感交互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夏澜S01”,外观逼真,引得观众近距离观察。朱洪波摄

  2024年11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双足机器人SA01的行走能力。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3月27日,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调试人形机器人“夸父”。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3月,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协同实训。朱洪波摄

  在深圳的智能工厂里,一群特殊的“打工人”正忙着搬货、质检、拧螺丝,动作精准灵活;舞台上,它们跟着节拍跳起舞蹈,前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今年以来,深圳人形机器人凭借“能干活、会表演”的硬实力频频“出圈”,不仅成为工业生产的得力助手,更在全球视野中展现出中国智造的创新活力。

  作为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重镇,深圳已集聚近4000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从算法设计到场景应用,形成了一条本地化率超60%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技术深耕、场景开放、政策护航,正推动这座城市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加速奔跑。

  “多面手”

  走进位于深圳南山智园的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Walker S立即吸引了记者目光。身高1.72米的它正在演示“职场技能”:不仅可以搬运箱子、整理货品,化身流水线打工人,还能听懂语音指令,精准抓取不同材质的物品。

  “当AI拥有‘身体’,就能真正走进现实世界。”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表示,人工智能绝不仅限于处理文本、图像和视频,当它与机器人紧密结合形成具身智能,将成为与人类并肩协作的好帮手,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2024年以来,优必选聚焦汽车、3C等制造业重点领域,着力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其Walker S系列已成为不少工厂里的“多面手”:在极氪5G智慧工厂,两台Walker S1默契配合搬运料箱,途中遇到“同事”还会主动避让;在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它们是物流场景中的“智能分拣员”;在奥迪一汽长春生产基地,它们还能精准检测空调泄漏……

  “Walker S系列是目前‘入职’全球最多工厂的人形机器人。适配智能搬运、智能质检、螺丝拧紧、零件安装、过程材料操作等多种工业场景。”谭旻说,这些“技能”让优必选机器人拿下了车企超500台的意向订单。

  在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深圳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另一款明星产品:“夸父”。今年2月,“夸父”在哈尔滨亚冬会的冰雪舞台上稳步行走、握手互动,零下20℃的环境里依然动作稳健;在今年深圳两会上,它化身“助理记者”穿梭会场;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夸父”又打起了太极……此外,“进厂打工”仍然是“夸父”的主要任务。

  “现在‘夸父’在工厂里能替代搬运、危险工序等工作,效率达到人工的50%。”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透露,他们自研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95%。未来,乐聚机器人的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

  “生态圈”

  在深圳,人形机器人的“聪明”与“灵活”,源于一个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

  在今年“甲亢哥”的中国行全球直播中,深圳众擎机器人大放异彩。不仅能完成惊险的前空翻,还能跳一段热舞,令全球网友赞叹。这些看似娱乐化的演示,背后是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其奥秘就在于全球领先的动力关节技术。该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赵同阳表示,众擎不仅是少数掌握高性能关节技术的企业,还首创端到端神经网络步态算法,让机器人走路像真人一样自然。

  这种从“小脑”(运动控制)到“大脑”(AI算法)的自主创新,正是深圳产业生态的缩影:34家上市公司、34家“小巨人”企业、13家单项冠军、9家独角兽,从上游芯片到下游场景应用,一大批科研院所与近4000家企业形成“核心零部件—算法—整机—应用”的生态闭环。

  比如,伺服系统是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减速器是机器人关节的“灵巧密码”,传感器是机器人的“感知灵魂”,深圳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杉川谐波的减速器、鑫精诚的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市场规模均跻身国内前列。

  灵巧手,往往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投入市场应用的“最后1厘米”,指通过多关节、智能控制等技术模拟人手功能,实现复杂物体的精准抓取、操作与交互。深圳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扎实的技术积累。帕西尼的“电子皮肤”能感知压力、摩擦力和材质差异。腾讯的融合算法则类似“大脑皮层”,整合触觉与视觉信息。雷赛智能、兆威机电等企业提供微型空心杯电机、精密传动装置。最终由优必选、乐聚等整机企业实现协同控制。

  产业园区也在“强筋健骨”:深圳湾生态科技园、西丽—石岩人工智能集聚区等十大园区拔地而起,南山“模力营”、龙岗“创投·模力谷”、福田“天使荟”等孵化器为初创企业铺路,让技术成果能更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练兵场”

  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政策支撑与优渥的创新环境。

  作为在深圳发展超20年的本土企业,兆威机电董事、总经理叶曙兵对此深有感触:“深圳营商环境优越,政府效率高、产业协同好,让企业敢想敢试。”

  政策层面,深圳近年密集出台《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规划文件,不仅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更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队闯关”。

  场景开放则是另一张“王牌”。“企业需要数据‘喂’出好产品,开放场景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深圳酷哇机器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深圳坪山区的石井街道,已成为全市首个“全域全时全场景人工智能环卫应用示范”,酷哇机器人在这里负责清扫、绿化,政府与企业共同制定运营方案,让技术在真实场景中迭代优化。2025年,深圳计划再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助力企业研发产品、验证性能,市政环卫、应急救援等公共领域,正逐渐成为机器人的“练兵场”。

  在创新支撑上,深圳同样下足功夫:IDEA研究院与腾讯共建的福田实验室,专注人居场景服务机器人研发;广东省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打造了数据采集、检验检测等公共平台,帮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训力券”政策让科研院所、中小微企业能低价使用智能算力;海外市场方面,探索建设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简化机器人产品出口通关流程。

  “我们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主角。”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政策、资金到人才、场景,深圳正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让领军企业“挑大梁”、中小企业“长得好”、初创企业“冒得出”,共同在人形机器人这场全球竞争中,走出一条“深圳路径”。(本报记者李纵,熊子恒参与采写)

(责编:陈育柱、李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