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在深圳举办 建言老城保护与复兴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现场。人民网 刘森君摄
人民网深圳5月27日电 (刘森君)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之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以“老城保护与复兴”为主题,举办主旨演讲、案例分享、圆桌座谈等。行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乔恒利在致辞中表示,文化遗产是文明的基因库,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所系。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同时也拥有600多年古城史并留有丰富历史遗存。在老城保护与复兴方面,深圳将积极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深化活态传承实践、创新科技赋能路径、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等,统筹保护与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结合个人对古代文人行吟之地的现状考察,提出以大文化观指引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他认为,当前文旅开发存在对文化的无知和浅尝辄止,这是精神的贫血。一切文化遗产都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相关。文旅开发需要对时代精神的体察,需要大文化观的指引,避免走向同质化、碎片化和过度商业化。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作“新时代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与完善”主旨演讲时介绍,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在强化保护、发挥价值功能、扩大国际交流等方面亮点突出。“要通过法律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锻造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法治利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他表示。
“文化遗产保护应从‘为保护而保护’走向‘为历史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凌明分享了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情况,特别强调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最小干预原则”,从而最大化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为后人的研究保留极大的学术拓展空间。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围绕“历史地理与老城保护”作主题分享,强调要借鉴国外经验,在保护中推动老城更新发展,并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提出4个要点:城垣是老城的标志,应加强保护并合理复建;城内街道是骨架,轴线与路网不宜轻改;河道暨桥梁是血脉,可恢复水系打造景观;旧民居是细胞,可依功能配置分区保护。
“保护好老城,就是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宿、精神家园、乡愁所在,就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建议开展老城区老街区专项调查和保护规划,并指出老城保护区别于文物保护,应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保护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以及与选址建设密切相关的山水形胜等。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以“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为主题,分享了四川阆中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古城保护要与民生保障、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用烟火延续留住人、拴住心,用文化聚魂让古城“活起来”。
圆桌讨论环节中,阿来与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以及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等专家学者,围绕古城可持续发展路径、开发模式创新、活化利用实践、民俗文化融合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当天论坛现场还设置了文化遗产展区,图文并茂展现北京中轴线、阆中古城、扬州古城、深圳大鹏所城等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成果,系列文创衍生品用创意设计讲述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