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创作谈|《奇迹》百米长卷让每代人都能在画中看到自己

刘森君
2025年08月30日10:1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奇迹》油画长卷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展出。人民网 刘森君摄

《奇迹》油画长卷再现深圳经济特区奋斗历程。人民网 刘森君摄

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奇迹》油画长卷。人民网 刘森君摄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45周岁生日当天,一幅128米长的《奇迹》画卷在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式展出。

从大鹏湾晨曦到前海浪潮,从疍家渔民生活到未来科技畅想,画卷不仅串联起深圳发展的关键节点,也细腻刻画出338位特区建设者的生动群像。

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大家在画卷前长久驻足,一一辨认画中熟悉的场景与人物,沉浸式感受特区45年巨变。

近日,《奇迹》长卷主创、艺术总统筹梁宇接受人民网专访,分享创作体会。“这幅画历时180个昼夜、30余位画家共同完成,草图十易其稿。可以说,这张画本身就是创造‘奇迹’。”

问:您是如何构思并组织这一宏大命题的?

梁宇: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我们以这幅百米长卷作为一份艺术的礼物,献给这座青春的城市。希望无论60后、70后,还是80、90甚至00后,都能在画中找到共鸣。

从接到任务,到作品完成并进入展馆历时1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内容策划与草图起草,包括资料搜集和多次调整;第二阶段将草图呈现在1.8米高的画布上,确定整体色调与基本布局;第三阶段集中完成最终绘制。

长卷分“开篇序曲”“深圳故事”“未来已来”三大篇章,其中“深圳故事”篇又分“闯”“创”“窗”三部分。从改革开放前的南海风貌起步,描绘特区开发建设、天际线建筑等腾飞意象,还融入志愿者、红树林、机器人等自然、人文与科技场景,随着青年们阔步迈向“数字之门”,留下未来的无限想象。

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别的设计?

梁宇:将深圳45年发展历程浓缩于128米长卷,并以油画形式呈现,这在国内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也是第一次。同时,我们在艺术实践上也有所突破,本身就是对深圳敢闯敢试精神的践行和表达。

我们没有追求传统学院派的三维空间深度,而是采用平面化的浅空间构图。高饱和度的色彩明亮、艳而不俗,与深圳的激情气质相契合,形成独特的“深圳色系”,还运用了电影蒙太奇式的时空转换,通过植物、抽象图形等实现段落衔接。

展出方式也做了创新设计。为保持视觉连贯,转角处理成45度或钝角而非直角,使整幅作品一气呵成,观赏体验顺畅。

问:如何实现不同时空和虚实元素的自然融合?

梁宇:长卷的核心目标是完成对宏大叙事的恰当表达,难度在于如何用艺术叙事、图像语言讲好特区45年发展故事。

为完成这个主题创作,我们要把重大历史事件、标志性建筑以及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形成时空交织的“蒙太奇叙事”,同时也要表达对未来憧憬和期许,所以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画面中,浪漫主义的文学意味始终贯穿在长卷中。

创作团队把技术消磨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里,使画面的叙事段落在过渡转折时自然而然地进行,比如通过植物、抽象图形的分隔与连接,使长卷既能流畅过渡,又保持视觉连贯。

问:怎样协调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差异,以实现整体统一?

梁宇:需要强调的是,这幅长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关怀下,深圳市文联统一调度,一共有30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最大的难点就是风格的统一、色彩的统一、观念的统一。

因为这幅画姓“深”,它是“深圳色系”,而非个人风格。大家都要有集体意识,不能太凸显个人。人物太写实与整体风格不统一,便着手修改;不同画面段落起冲突,就协调退让。

作为长卷艺术统筹,我既要把握方向,也须尊重每位创作者。长卷创作是在福田美术馆三个空间同时推进的,我每天在馆内步行一万余步,不断比对调整,以保障画面视觉统一,风格协调。

问:您最希望观众从中感受到什么?

梁宇:长卷中有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者,也有现代写字楼中的科技工作者,还有前海石旁各行各业人们,展现了不同年代、不同领域338位深圳人群像。而且这幅作品由深圳本土艺术家主创完成,也呼应着深圳美界立足本地、关注时代的创作取向。

每个人都可以细细品读,每个人都可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故事,无论是某个工作场景,还是某段集体记忆,从而引发共鸣。

相信每个来到深圳的人都怀揣梦想。希望我们都永远处在一种“没完没了”的青春期的状态,不断奋斗,开启下一个45年。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