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

2021年09月01日08:54 | 來源:深圳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深圳科技園片區郁郁蔥蔥。 深圳晚報記者 張焱焱 攝

  8月31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備受關注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於9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項立法是對1994年頒布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的一次全面升級,是深圳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綜合性法規,進一步突出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條例》實施后,將對社會各界有何影響?記者採訪市民、企業、專家、環境工作人員等進行解讀。

  碳普惠平台可量化市民碳減排貢獻

  今年33歲的市民李先生是一名低碳達人,他每天從家門口出發,通過步行、乘坐公交車、騎行三種方式,前往單位上班。“步行減少碳排放300克,公交出行減少2500克,騎行導航減少400克……上班路上,我一共貢獻了3200克碳減排量。”近日,李先生打開手機地圖向記者晒出了他的“低碳賬本”。未來,市民在了解自身“經濟賬本”的同時,或許還會有一本更詳細的“低碳賬本”。

  記者關注到,此次《條例》的一大亮點是增設了“應對氣候變化”專章,對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作出了制度安排。《條例》提及,深圳應當建立碳普惠機制,推動建立本市碳普惠服務平台,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排行為進行量化,通過政策鼓勵與市場激勵,引導全社會綠色低碳生產、生活。

  記者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碳普惠”是指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並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証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

  深圳碳普惠可將公眾公共出行、節水節電、使用可再生能源、開展綠色消費等生活中的低碳行為進行記錄,並依據“低碳行為方法學”計算產生的碳減排量。《條例》實施后,市民將實現科學測算公交、地鐵等綠色出行行為減少的碳排放量,以個人實際行動更好地踐行環保。

  企業或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碳排放權交易有了立法保障

  近日,記者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看到,一塊標注著開盤、漲幅等信息的數據屏幕上,不斷浮現著跳躍的數字,猶如置身於証券市場。工作人員神情肅穆,接通前來咨詢碳排放交易的電話。

  這是深圳碳市場交易的一幕。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碳排放權交易是一種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助推產業綠色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所採用的市場機制。通俗來講,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做商品來進行買賣,需要減排的企業會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成功減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額,超額排放則要在碳市場上購買配額。

  記者關注到,《條例》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深圳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方面,《條例》提出,深圳建立本市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通過設定固定總量的排放額度,約束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單位的年度碳排放。同時,支持排放權交易機構創新碳市場交易品種,增加生態系統碳減排指標和碳普惠指標。

  “《條例》實施,意味著深圳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率先立法,以先行示范標准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這將對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有著重要影響。”8月31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銀湖新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環境科學博士劉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工程,關乎環境保護、能源轉型、經濟發展等。下一步,深圳可制定詳細行動方案、路線圖,統籌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實現低碳化發展。

  突出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

  有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記者關注到,《條例》還從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的多樣性保護出發,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體系,為生態安全筑牢屏障。

  8月31日,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辦公室主任、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校長孟祥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於今年10月在昆明舉行,《條例》在9月1日起正式施行,非常有意義,這意味著深圳十分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並作出了系列制度創新。

  孟祥偉提及,《條例》在加強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保護以及生物安全治理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包括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明確重點保護范圍和保護區域等,有利於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可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生態環境教育發展給予更多支持。(記者 吳潔)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