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學習貫徹二十大·央媒光明行”活動啟動

美在光明:科學掩映於文化與山林

王星 劉森君
2022年11月25日17:08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11月24日,深圳市駐深新聞工作者協會“學習貫徹二十大·央媒光明行”活動啟動。

俯瞰光明區。

  11月24日,深圳光明,小雨淅瀝。深圳市駐深新聞工作者協會“學習貫徹二十大·央媒光明行”活動啟動,30余位來自中央、省媒的記者,深入調研,感受光明高質量發展。

  茅洲河邊,成群白鷺佇立,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掀起一陣漣漪。昔日兩岸臟亂,水體黑臭,如今,綠草夾堤,清澈見底,成為賽艇的好去處。

  不遠處,光明科學城、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十棟建筑,鱗次櫛比,一路綿延,展示出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的雄心。

  “創新資源快速集聚,創新動能蓬勃增長,創新生態逐步形成。”記者們紛紛為光明點贊,科學之城正持續蝶變。

光明科學城啟動區。

  科技之美:科學裝置引領創新生態

  數百個黃綠色飼養籠,可以實現標准化、全自動飼養實驗小鼠﹔山景優美的落地窗前,為實驗猴打造的陽光房寬敞明亮﹔運輸小車與全自動隧道式洗籠機無縫連接,實現實驗鼠籠盒轉運與清洗的完全自動化……

  走進光明科學城啟動區,腦解析與腦模擬科學裝置樓裡,各項准備工作已基本就緒,等待驗收啟用。

  “這裡主要研究老年痴呆症、自閉症、抑郁症、腦卒中和語言障礙五大神經系統疾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星介紹,該科學裝置的建成,將改變原來作坊式的實驗室研發形態,邁向規模化、標准化大平台的模式,屆時也將向全球開放。

  從這棟樓向外望去,青山間坐落著一片嶺南風格的紅樓建筑群,正是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重點建設醫科和新型工程交叉學科,今年9月已有6000余名師生入駐。不遠處,深圳理工大學明珠校區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區已於去年12月開建。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99平方公裡的光明科學城集中布局23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包括9個大科學裝置、10個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個廣東省實驗室、2所研究型高校,推動形成國際化前沿技術研發機構群,策源原始創新,加快形成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為打造人才高地,光明區在教育、醫療、住房、文體等民生領域發力,提升人才服務保障,吸引更多的高精尖稀缺人才來到光明、扎根光明。

  數據顯示,光明科學城陸續進駐創新團隊150余支,院士團隊20余支,高水平科研人員超3000人。

  光明科學城注重產業導向。“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是光明先行科研經濟探索出的示范樣本,樓上產業應用研究,樓下企業孵化聚集。這種“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培育模式,能夠推動科研成果0到1、1到100的產業轉化和“沿途下蛋”,目前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面向全國推廣。

遠眺光明湖。

  生態之美:山青水綠保障發展后勁

  駛出嵌山擁湖、綠蔭環繞的“科學山林”,沿著茅洲河行駛,一路綠意蔥蘢,水清岸綠,時有白鷺掠過。而就在左岸科技公園展廳內,老照片還記錄著茅洲河水黑如墨、臭氣熏天的舊況。

  “光明以‘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的決心,鉚足勁、下足功夫,經過三年全區合力的治水攻堅戰,水質明顯提升。”光明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現在環境好了,這些白鷺都是自己來的,無人養殖。去年的茅洲河光明段,還首次發現瀕危植物野生水蕨。

  茅洲河的變身,也是光明區從“環境之痛”到“環境之美”、實現生態環境華麗蝶變的縮影。

  光明區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山水林田湖草齊聚,濕地保護率達91.57%,名列深圳前列﹔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85平方米,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耕地保有面積1.52萬畝,深圳第一……光明“生態城區”的建設成果遍地開花。

  此外,光明區聚焦“雙碳”目標,推進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建設,並以科技驅動低碳轉型,集成多領域低碳技術成果,如綜合粒子設施等大科學裝置採用屋頂光伏等新技術,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2527噸。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建設,全區1493萬平方米綠色建筑通過認証,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5100噸,高星級綠色建筑佔比63.7%。

  光明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耕厚植“藍綠本底”,同步規劃部署生態文明建設與光明科學城建設,構建“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總體空間格局,推進“科學+產業+城市+生態”協同發展。

  11月19日,光明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獲評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是本屆獎項廣東省唯一獲獎單位,也是深圳首個獲獎單位。

依波鐘表文化博物館。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文化之美:鐘表逐浪豐富精神生活

  一座分為四級漏壺的銅刻漏裡,水流從方斗形漏壺的滴嘴依次流向下一級,使最下方的漏壺水位緩緩升起,抬起頂部報扶箭尺的雙龍。間隔古代的一刻鐘,每14分24秒,每個刻度將以水力作用帶動立於一側的鐃神擊鐃八下,為都城的鐘樓報時。

  “這就是機械的魅力”“古人的智慧不得不讓人佩服”……在依波鐘表文化博物館,記者們紛紛表示“這是很值得來的特色旅游項目”。

  時間在秤漏上以刻度為計,在水鐘裡恆勻流淌。“這是深圳首個鐘表博物館。”依波精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孔樂介紹,這裡陳列有日晷、煙台鐘、德國飛擺、銅鍍金滾鐘等古今中外各種計時儀器,融合了國風、科技和工業多種設計元素。

  這座博物館所在的光明“時間谷”,是深圳鐘表產業聚集地,匯聚了6家中國鐘表十強企業、行業上下游近100家企業和機構。除了鐘表產業聚集,該片區也規劃有“時間藝術、文化旅游”的發展方向,致力於打造國際化商圈與工業旅游勝地。

  被稱為“光明之眼”光明文化藝術中心,以回字形嶺南疊院風格設計、正門中庭形如眼睛,包含演藝中心、美術館、圖書館、城市規劃展覽館以及文化綜合五大功能分區,在這裡,全年都能欣賞高質量的話劇、音樂劇、舞劇。

  在光明,文化特色鮮明,體育運動各具特色。兩周前,舉行了X9高校院所聯盟第一屆賽艇聯賽第二站比賽。碧道上散步騎行,河道裡逐浪競渡。虹橋公園、南光綠境、馬術、騎行……動靜之間,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光明,已然顯現。

  為服務好科學城建設,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光明區高度重視文體事業的發展,發力體育設施、賽事活動、健身指導、體教融合、體育產業等,推進十大文體設施、十大體育賽事建設,打造與世界一流科學城相匹配的文體事業。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