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文旅融合展開大美畫卷

文旅融合、跨界同行,用“詩與遠方”的結合來形容,恰如其分。
即將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亮點之一便是突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激發文旅消費潛力。深圳、廣東乃至全國旅游名城無不借文博會東風,讓旅游穿上文化的華服。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旅游,毫無疑問是文化最好的承載和推廣方式。
將文化風情平移到繁華都市
有一種創新體現在文旅融合。
青磚黛瓦,曲徑通幽,走過古朴石橋,漫步在深圳甘坑古鎮之中,十步一景、晨昏各異。起源於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甘坑村”的深圳甘坑古鎮,是第十九屆文博會分會場之一。
通過對甘坑村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帽”元素的深入挖掘,深圳甘坑古鎮孵化出了極富本土文化特色的IP形象——小涼帽,以此為起點聚焦“文化+”IP產業鏈和超級IP集群的構建。現在每逢節假日,甘坑古鎮已成為深圳市民熱衷打卡之地。
以祖國大好河山和優秀文化為藍本,同為文博會分會場之一的深圳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在中國文旅行業一向以開創性享有盛名。景區將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藏族雪頓節等少數民族節日平移至繁華都市,結合唐宋國風等專場活動,讓游客在本地就可以體驗到民族風情的獨特魅力、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
記者了解到,在第十九屆文博會的文化旅游展區,通過加強整體創意設計,以新技術、新體驗創新展陳方式,組織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參展,利用文博會平台宣傳推廣國內優質文旅產品。
“文旅融合發展,深圳近年來做出了許多積極探索。”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深圳積極建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載體,進一步豐富甘坑客家小鎮、大鵬所城等文化和旅游業態,著力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形成文化旅游融合的示范。甘坑客家小鎮、大鵬所城文化旅游區先后被認定為廣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深圳市還高質量完成華僑城創意園、南頭古城等特色文化街區和文化特色小鎮改造提升,“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已全部通過驗收認定,組織開展了第二批次特色文化街區評選認定,共有藝展中心等11家文化街區入選。
積極推進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主題公園、特色民宿等文旅融合業態提質升級,不斷拓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發揮產業融合集聚平台作用,引導文化產業園區成為新的旅游目的地。
深圳發揮創意設計優勢,支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支持發展富有文化創意含量的農耕體驗、田園觀光、陽台農藝等特色農業。深圳天天成長影視有限公司制作的《天天成長記》,通過反映當代鄉村建設成就和田園美景,提倡自然教育、親子關懷和美育啟蒙,以勞動人民為核心角色,畫風清新治愈,為廣大兒童和家庭觀眾提供自然、清新、健康、陽光的娛樂選擇。現已在全球80多個國家播出,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的國家形象的典范。
深圳還加快培育各類文旅產業人才。加強高層次文旅產業人才培育和管理。制定《深圳市文化產業專家庫管理辦法(試行)》,廣泛發動文化產業各相關領域專家納入專家庫管理,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專家對產業發展的服務支撐作用。
嶺南故地的文旅創新
正在布展的第十九屆文博會上,肇慶展館延續往年設計風格,凸顯廣府文化底蘊,兩側外壁運用嶺南風格的鑊耳屋造型,青瓦白牆點綴著肇慶人文風景影像,入口處矗立著肇慶城市地標七星岩牌坊,詮釋嶺南古郡的萬般風情。
肇慶展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展會最期待的還是希望把國家歷史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文化底蘊展現給廣大市民及展商。”
廣東省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地,制定《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在全國率先召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專題會議,著力實施紅色文化和旅游提質升級等九大工程。
打造融合發展新生態。培育“文旅+”“+文旅”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促進文保入游、文博入游、非遺入游,深化智慧旅游發展,推廣“大美廣東”品牌。
構建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打造粵東粵西濱海文旅產業帶、粵北生態休閑旅游高地。珠三角九市攜手港澳,對標世界一流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讓海內外游客前來領略科技之光、文明之光、時尚之光。
廣東深度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進“鄉村+節慶”“鄉村+非遺”“鄉村+文創”“鄉村+演藝”“鄉村+游樂”等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推動傳統村落、歷史建筑、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融入鄉村旅游產品及線路,進一步保護鄉村文化生態,全力打造“粵美鄉村”旅游品牌,助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省推出了2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創建了4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259個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0個廣東省旅游風情小鎮。
以文旅融合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廣東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立足林城相依、山海相連的自然生態本底,打造生態旅游品牌,發展嶺南特色的森林旅游,推動建設美麗海灣。已聯合推出100條廣東省森林旅游特色線路,打造100個廣東省森林旅游新興品牌地,公布57家“南粵森林人家”。推動14個地市濱海(海島)區域保護與旅游開發有序結合和協調發展。
廣東還全面梳理紅色資源,探索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新路徑,打造提升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創建紅色旅游名鎮,推動紅色旅游蓬勃發展。目前,全省有13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5個國家4A級以上紅色旅游景區,建設了大批紅色文化和旅游博物館、紀念館。鴉片戰爭博物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競相綻放的旅游新創意
中國旅游城市大多具有獨特文化面貌,將優秀傳統文化以創新形式融入城市空間,打造獨具魅力的文旅體驗。在本屆文博會上,這些文旅融合創新,成為靚麗風景。
前一秒,數字藝術還在帶領觀眾穿越游歷浙江的青山、江湖、田野、海島、古村落,后一刻,夾著紙香和油墨的混合氣息便扑面而來﹔在宋韻甌風的主題展中夢回宋朝,循著甌江山水詩路,體驗秉燭夜游的繁華景象。
今年浙江展館聚焦“融合”與“創新”兩大關鍵詞,圍繞“詩畫江南·活力浙江”這一主題,聚力打造“數字文化”“文旅融合”等重點展示板塊,期待借文博會之“舞台”,讓世界感受“詩畫江南”的美妙意境。
河南館圍繞“一條大河”主題,通過視頻、圖片和AR、VR、裸眼3D等沉浸式體驗等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地行走在中原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上、行走在河南的大美河山中,讀懂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讀懂新時代河南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希望今年能成功舉辦一場新品發布會或文旅產品推介會,讓更多觀眾從更廣范圍了解河南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成果。”工作人員表示。
全網火爆的“淄博燒烤”也亮相主會場,今年“淄博燒烤”成為“五一”旅游的現象級產品,傳統燒烤文化與現代旅游結合,讓在旅游市場名不見經傳的淄博搏足眼球。
“今年我們在參展企業組織、展品遴選上下足了功夫,集中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趣味、熱度高、人氣足的亮點產品。比如我們帶來了現在熱度較高的一系列淄博新文創,包括用軟陶還原的2米長的‘淄博燒烤’微場景,用淄博琉璃打造‘淄博燒烤’大餐,甚至用山東煎餅創意設計現場就可以吃的‘淄博燒烤’三件套,豐富多樣的淄博網紅文創、淄博大禮包……讓觀眾輕鬆入手就可以帶走。”山東展團工作人員介紹。
本屆文博會中,四川館以“活力天府 文化川軍”為主題,突出三蘇文化、自貢彩燈、三星堆、大熊貓等元素,並根據參展主體業態分類設計氛圍區域,注重數字化和科技手段的應用。
展會期間,四川館大屏幕上將播放今年4月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展出的“古蜀國藝術光雕秀”,以超高清視頻技術,用光影將三星堆文化進行藝術表達。場館中央區域則將展示一組東坡文化主題燈組,觀眾在光影間穿梭,感受千百年來蜀地人文歷史的厚重。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參與展陳的還有3件三星堆文物復制品,分別是青銅神壇、青銅縱目面具、青銅人面具。四川旅游的核心元素已經躍然於展台方寸之間。(記者 沈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