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粵港澳三地攜手捧出精品文化碩果

2023年06月07日09:13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粵港澳三地攜手捧出精品文化碩果

  寶安展區迎來觀眾。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羅湖展區布展一新。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前海展區。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澳門創意館匯聚10個澳門文創品牌。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本屆文博會11號館“粵港澳大灣區館”,由廣東展團與香港創意館、澳門創意館一起,向世界展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風採與商機。

  500+文化產品

  廣東館驚艷亮相

  廣東館以“奮力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為主題驚艷亮相,精選省內60多家頭部文化企業和500件以上文化產品,全面展現文化廣東新氣象。

  廣東場館在11號館“粵港澳大灣區館”中,面積1353平方米,設序廳、廣東文藝精品、數字文化、文旅融合、嶺南文化“雙創”、媒體融合等六大展廳,運用電子沙盤、全息互動、5D、4K/8K等新技術,採用360度全景視角,呈現出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前景,加強數字賦能和創意驅動。

  文藝精品展廳將突出廣東文藝精品碩果累累、精彩紛呈的生動局面,重點展示廣東電影、電視、舞台劇、歌劇、音樂、動漫等最新出品的18部優秀作品。截至目前,廣東文藝精品共有8件獲評第十六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3部電影作品獲中國電影金雞獎。

  數字文化展廳中可謂亮點紛呈,可以看到各類數字技術在文化及相關領域的最新場景應用,包括以華為鴻蒙文娛系統為代表的5G和人工智能應用,以騰訊為代表的數字引擎和數字仿真技術應用,以廣東廣電網絡為代表的數字家庭系統,以勵豐文化為代表的3D可視化交互技術,以凡拓為代表的博物館和非遺數字資源建設與利用,以玖的為代表的沉浸式劇場和劇本數字系統。最有趣的文娛產品與最新數字視覺展示產品也將共同亮相,包括以網易游戲、三七互娛等游戲領軍企業,奧飛、詠聲等動漫頭部企業,QQ音樂等數字音樂龍頭平台,趣丸等電競頭部企業,同時展示3D裸眼、全息投影、AI智能空氣透明屏等數字視覺產品。引領中國文化智造特色產品最新成果也將集中展示,包括以四開花園8K+VR直播系統、博冠8K攝像設備、華萃科技柔性透明LED顯示屏等為代表的文化智造特色產品及最新成果。

  文旅融合展區則強化文化和旅游雙向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生態、新格局,以電子沙盤展示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八大品牌建設與發展成果,以“粵美鄉村”“綠美廣東”專區,展示廣東以鄉村文旅發展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同時,展區還將設置現場直播間構筑線上線下互動場景和多元消費場景。

  嶺南文化“雙創”展區重點展示了廣東加快推進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成效,突出展示了廣東開展非遺、美食、陶藝等嶺南傳統文化活化利用,以及運用嶺南文化創新推出的潮玩、文創、時尚珠寶設計等爆款創意產品。

  媒體融合展區重點展示了廣東作為媒體大省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方面的成效,通過數字媒體矩陣展示出廣東主要媒體新媒體平台建設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2021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6910億元,同比增長11.3%,佔全省GDP比重5.54%,連續19年居各省市區首位,其中數字出版產值超2100億元,動漫產值超600億元,均居全國首位﹔2022年,廣東的游戲業收入2155億元,佔全國4/5,電競收入佔全國七成以上。

  設計+文創

  港澳展區主打創意

  佔地面積180平方米的香港創意館以香港創意設計為主題,旨在展示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提供的優質設計服務,以及創意教育和創意產業的發展優勢。其中香港設計師設計的公益IP“愛心小飛象”,與“深圳關愛行動”驚喜聯動,為深圳關愛行動與社會群眾搭建起良好的溝通橋梁。香港和澳門地區的設計師以國博藏品為靈感,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品牌“國博衍藝”設計的一系列文創產品也將亮相。此外,還將特別展出11組創意家具產品。

  在本次展覽中,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出版,ACE創意教育協會(香港)執行會長陳曉茵撰寫和設計的《從多角度認識設計》一書受到業界關注。此書提供完整且結構化的設計知識框架,以多角度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時裝、平面及傳意、產品、室內和珠寶設計,是視覺藝術的教學材料。

  今年澳門創意館匯聚了10個澳門文創品牌,包括澳門知名IP及設計蘊含澳門文化遺產元素的各式產品,將成為推廣澳門別具創意的名片。活動期間,主辦方還將在館內舉辦澳門文創品牌推介會。其中,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將重點展示文旅IP“澳門新八景”,以此反映澳門的文化底蘊與城市發展。

  五彩繽紛

  深圳各區展館盛裝迎賓

  本次文博會福田展區以“激活·動感福田”為主題,除了展示傳統的工藝美術、非遺技藝、文化創意外,還將重點呈現數字文化領域發展成果,引入元宇宙、影視、動漫、藝術品鑒証備案平台等內容。20余家參展企業展出實物展品222件,數字化展品14項,並分為五大特色板塊:工藝美術、數字創意、文創潮玩、非遺作品、都市旅游。科技+文化作為福田布展的重點,引入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行星遙感實驗室吳波教授及其團隊開發的“月球、火星著陸區虛擬實境系統”,游客可通過VR設備體驗“嫦娥四號”以及“天問一號”著陸區在不同著陸下降階段的三維實景以及著陸后真實的月球與火星表面場景。同時,引入部分福田區頭部數字創意企業參展。此外還匯集了全球知名潮流藝術集合店品牌MMC亞洲首家旗艦店提供的西游記、漫威、DC、哈利波特等國際頂級IP的授權潮玩產品。

  寶安展館突出“世界級先進制造城·數字造夢”“國際化灣區濱海城·數字創鏈”及“高品質民生幸福城·數字拓圈”三大策展主題,將展示31家單位(25家企業+6個非遺展示項目)的170件文化創意產品。寶安展館本次策展理念為“以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高地為總抓手,奮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標杆城區”,突出三大策展主題,展館選用海藍色和天青色為主色調,寓意極目遠眺,純淨透徹,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高歌猛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活力迸發、非遺產業化發展展現勃勃生機。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展區以“魅力之區,走進田園裡的科學城”為主題,攜手一眾優秀企業,向社會展示光明區“高質量、高顏值”的文旅發展成果。同時,還將首次展出“光明禮”文旅產品。在設計上,光明展區以光明地標“虹橋”和“網紅玻璃橋”為靈感,以紅色為基調,輔以多種互動展示形式,吸引觀眾駐足參觀和互動打卡,打造一個更具有參與感的展示平台。而傳統橋梁的設計,也象征著連接、交流,向外界展示光明是一個連接綠色生態和未來科技的城市,讓展區更具有互動性和科技感。

  鹽田區將攜7家文化企業參展,並將聯動主展館,同步推出1個分會場、精心策劃3項配套文化活動,圍繞“世界級濱海旅游目的地”主題,全方位展示鹽田區文化產業新成果。鹽田區主展館位於粵港澳大灣區館(11號館)11A02展位,展館主體運用極具區域特色的“梅沙藍”“梧桐翠”“百福金”“燈塔皓”四種色調,結合最前沿的多媒體技術,營造多個濱海休閑旅游的體驗空間,凸顯鹽田作為世界級濱海旅游目的地的獨特韻味。

  坪山展館整體空間設計以無限開放、自然沉浸、全域探索為創意概念,以一道道綠色山體進行空間劃分,營造一個沒有圍牆的、沉浸式的、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展陳空間。在展現坪山優山美地的同時,也將坪山的城區宣傳、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等內容融入其中,向觀眾呈現一屆生態與科技創意和諧共生的坪山文博會。

  各具特色

  地市展團呈現嶺南文化

  廣東省18個地市展團(廣州、陽江、惠州、汕尾、中山、東莞、佛山、梅州、韶關、江門、茂名、湛江、肇慶、汕頭、珠海、清遠、河源、雲浮等)和深圳市各區(新區)、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齊齊亮相粵港澳大灣區館,呈現出濃濃的嶺南文化氣息。

  廣州展團組織了20家參展商,覆蓋動漫、在線音樂、游戲、非遺、博物館等領域。展台設計採用了風車造型,並以顯示器呈現流水的效果,表達了文化產業風生水起的美好寓意。“出海”的國漫,中國首個鐵路列車文化創意IP“列車超人”,以及軍事文創IP“雄師奇兵”,以及擁有古老歷史淵源的南越王博物館文創,都將在這裡碰撞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火花。

  陽江帶著非遺產品生產企業、非遺工作室,以及非遺省級傳承人的漆畫、漆器、風箏、船模等非遺產品、文創產品參展。市民將看到“陽江三寶”——漆器、豆豉、小刀,還能品嘗到來自“漠陽味道”的系列特產:粉酥、涼果等。

  佛山展區分為傳統技藝展示區、文旅資源展示區、圍爐煮茶體驗區、高明家具體驗區、企業產品展示區、文創產品展示區及文創DIY互動區等展區,十余家企業公司將攜帶特色文化產品參展。先秦天然貝古貨幣、獅頭扎作、粉葛瀨粉美食、圍爐煮茶……佛山將全方位展示這座擁有世界美食之都、南國陶都、中國龍舟龍獅文化名城等美譽的廣府名城風採。

  湛江展區攜特色產品亮相,多維度、全方位展示湛江豐富的文旅資源。觀眾可現場欣賞醒獅文創產品、雷州石狗和陶器文創擺件、本土柴燒茶器、創意筆筒等展品,可以免費品嘗金華金鉤餅制品、金泉臘腸食品、三寶紅糖制品、大神粽子等非遺文化食品。同時,觀眾還可以在現場體驗泥塑、醒獅制作等非遺技藝,深入了解三嶺山森林公園、湖光岩景區、萬聚生態樂園、御唐府生態農庄等湛江特色的旅游資源。

  肇慶展區將首次在文博會上亮相端硯中的“貴族”——白端。現場,市民可品嘗肇慶種植的咖啡、高山茶,還可以體驗國家級非遺——端硯的制作技藝,購買結合肇慶歷史文化推出的“首信優禮”系列產品。此外,還有傳統端硯、玉器、廣府金繡等千余件文創產品展示。肇慶展區將通過線上直播、線下展覽的方式擴大影響力,打造符合新時代消費群體交流的文化產品。(記者 庄瑞玉)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