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上吉普賽人”:疍家文化的傳承者
8月16日中午12時,歷時3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幾十條漁船浩浩蕩蕩,從位於南澳南漁村的月亮灣雙擁碼頭起錨出海,開始了新一輪的耕海牧漁征程。
南漁村位於深圳大鵬半島的束腰緊身之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隔海眺望著繁華的香港及美麗的東平洲島。
時至今日,雖然生活方式的改變天翻地覆,但對於南漁村的疍家人來說,那些老祖宗留傳下來的祭拜媽祖、舞草龍、迎親舞等傳統和習俗,仍然完整地堅守著。
數百年來,“疍家人”以船為家,一生都在海上漂泊,因此也被稱為中國的“海上吉普賽人”。時代變遷,抹不去的是疍家人根植於內心深處的堅韌頑強的魂魄,也正是這種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讓南漁村迎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浮生江海的“吉普賽人”
疍家人的來歷,一直沒有定論。較多的說法為:疍家人是原居於陸地的漢人,秦朝始被官軍所迫,逃避到海島、江海河上居住。關於嶺南疍民,最早的史料見於宋代地理名家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曰:“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者,疍也。”
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志》載:“粵東地方四民之外,另有一種名為疍戶,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
彼時的疍民,被視為“賤民”飽受歧視。他們不被允許穿鞋上岸,不能與陸地居民往來通婚,死后不能葬在高於陸地居民居住地和墓地的地方,隻能在沙灘草草掩埋,致使疍民群體沒有族譜、沒有祖墓、沒有祖祠……
“全家十幾口人擠在一條船上,僅用木板隔出簡易的起居室、廚房和廁所……”南漁村古稀老人郭贊明回憶起兒時漁船上的生活。白天出海捕魚,到了傍晚,一家人點起火爐,將補獲的魚、螃蟹、米粒熬煮成粥,糧食和生活物資要以漁貨和岸上居民交換,“有時生病,熬過去就好了。”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后,疍家人被平等對待,不再受到歧視。1954年,廣東省開始了“漁民上岸”工程。1962年,寶安縣政府在南澳漁港灘涂劃地籌建南漁村,安置漁民上岸定居。1962年和1978年,先后兩次建起3排30間、7棟56間集體住宅房。因新的漁民定居點位居南澳港灣,取南澳、漁民各一字,故名南漁村。
世代生活在水上,南漁村和其他疍民一樣,有著水神崇拜情結。何連勝年輕時是村裡的捕魚好手,公社化以后,政府把捕魚為業的人組建成“捕撈大隊”。他們跑遍了各地海域,吃住都在船上,一去就是幾個月。“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還要在船上供奉媽祖像。”
事實上,“疍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覆蓋范圍至我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的沿海和河流區域。 深圳疍民大致分為“東疍”和“西疍”。大鵬、南澳、葵涌、沙頭角、鹽田是東部疍民,多數從福建一路漂泊過來。西部疍民是指羅湖、福田、蛇口、南頭、西鄉、沙井、福永、鬆崗,甚至大鏟島、內伶仃島的疍民,基本上來自珠江口兩岸及西江河海地區。
“過去總說深圳是一個小漁村,其實指的是那些‘西疍’,或稱‘河疍’,他們多在河涌或近海沿岸勞作,並不以捕漁為生。”大鵬新區古城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德介紹,這些長期海上漂泊的東部疍民,以南澳最具代表性,文化保存最為完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生活在南漁村的疍民,或許是深圳最后的漁民。
南澳的漁民除了有一戶人家會經常往返東平洲島購進火水(煤油)、大米等雜貨進行買賣外,幾乎都是以打魚為生,沒有其他生計。
此外,這裡的疍民各類風俗文化都很獨特。比如,春節是“神聖日”,不能喝粥或飯湯,否則出海大風雨。吃魚忌翻身,擔心出海翻船。南澳漁民過年非常敬重漁船,除“令旗”外,船的其他部位都要裝飾一番。船頭貼福字,船眼貼“龍睛神採”,主桅貼“順風得利”,船尾貼“海莫揚波”,舵上貼“萬軍主帥”,船舷兩側,插上系著紅線的樹枝以驅邪。
洗腳上岸后的南漁村疍民
早上四五點,南漁村民光仔總會趕往附近的海鮮市場採購新打撈上來的海鮮,回來后在海灘上晒干,再拿到南澳街上售賣。
而來到南澳街,當年政府為上岸漁民建設的安置房,如今成了飄著海腥味海產品一條街。作為珠三角地區和香港的海味干貨主要供應地之一,這裡可以買到全品類的海鮮干貨:25元一袋紅三魚、60元一袋馬鮫魚、100元一斤的瑤柱,10元3片紫菜……價格也遠比市區要便宜。
在南澳濱海旅游業的帶動下,南漁村村民現大多在經營海上餐廳、海鮮酒樓、觀光游船。這些經營收入,足以讓當地人衣食無憂。
過去那種在海上擔驚受怕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了。但每年農歷三月廿三的媽祖誕辰日,他們依然會齊聚南澳天后宮拜娘娘。這種朴素的情感延續至今。
南澳天后宮臨海而建,主祀天后媽祖,陪祀玉帝、觀世音、太歲爺等。除了重大節慶活動,村民們平常婚嫁祈福也經常到天后宮燒香祭拜。
據當地老人介紹,南澳最早的媽祖廟在公灣,在日軍侵華時期被毀壞,1992年又重建了一處規模很小的建筑,后基本喪失功能。直到2011年前后,當地熱心人士啟動南澳天后宮重建工作,在當地居民、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捐資下,2013年新的天后宮開工建設,2016年完工並對外開放。
守護“非遺” 賡續文脈
對傳統風俗習慣的堅守,是南漁村疍民的文化倔強。
退休之后的何連勝將所有精力都投入“舞草龍”的傳承中。往年正月初二,何連勝都會與幾位村民走到幾公裡外的山坳上,尋找扎草龍要用的劍草。村民們用草扎出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合便成龍形。晚上在草龍身上遍插香火,舞動時閃閃發光,走街過巷,並配以鑼鼓和祈禱儀式。
最后的“化龍”環節,為南澳所特有。漁民將草龍舞到海邊開闊處,將草龍點著焚化,象征著龍歸大海,風平浪靜,能帶來新一年的風調雨順,魚蝦滿倉。
迎親舞也來源於疍家人特有的婚嫁習俗。
如今,南澳“舞草龍”和“漁民娶親禮俗”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漁社區黨委副書記石東梅表示, 希望這些非遺項目能夠進一步商業化,從而提升南澳疍家文化的影響力。
【撰文】鄭伊靈
【通訊員】鵬文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時尚深圳·十張面孔
- 說起深圳時尚,你會想到什麼?人民網推出“時尚深圳·十張面孔”系列報道,介紹深圳服裝、眼鏡、鐘表、家居、皮革、黃金珠寶、內衣、美發美容美妝、工藝美術、消費電子等十大時尚產業,帶你一覽深圳時尚,歡迎關注。…
- 時尚深圳·十張面孔② | 鐫刻時光:時間在腕間流淌
- 在九天之外,飛亞達航天表見証著每一個中國航天時刻﹔蔚藍深海中,天王萬米級潛水表精准計時﹔於細微之處,星皇機械腕表機心工藝比肩國際水平……這些手表,都來自“中國鐘表之都”——深圳。 在全球,10支手表中有4支產自深圳。…
- 時尚深圳·十張面孔③ | 洞察世界:小眼鏡走向大國際
- 展會佔地面積7500平方米,預計將吸引國內外專業眼鏡展商超過4000人次、社會公眾超過2萬人次……今年12月,深圳眼鏡行業將迎來有史以來最隆重的一次盛會——2023 FAST 深圳眼鏡時尚周。 深圳是全國五大眼鏡產業基地之一,年產量超1.25億副。…
- 時尚深圳·十張面孔④ | 匠心獨具:營造溫馨舒適家居
- 全球400多家展商、500多位藝術家與設計師、20多萬名專業賣家……今年5月,2023深圳時尚家居設計周暨第38屆深圳國際家具設計展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引領家具行業的風向標再度啟航。 創立於1996年的深圳國際家具設計展,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家具行業展,也是與意大利米蘭設計周、美國高點家具展齊名的全球行業展會。…
- 時尚深圳·十張面孔⑥ | 熠熠生輝:“珠寶之都”貨真價實
- 剛過去的七夕節,在我國最大的黃金珠寶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貝,各大櫃台前擠滿了前來選購黃金珠寶首飾的人,現場非常火爆。 世界珠寶看中國,中國珠寶看深圳。…
- 時尚深圳·十張面孔⑦ | 秀外慧中:深圳內衣 領舞中國
- 內衣龍頭企業齊聚,1500多家源頭廠商參展,內衣全品類新品牌、新零售、新科技、新材料亮相……今年4月,第18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內衣展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吸引超16萬人次參觀,實現近80億元直接、間接成交額。 中國(深圳)國際品牌內衣展是“深圳內衣”的重要展示推廣平台。…
- 時尚深圳·十張面孔⑧ | 千變萬化:“妝”點美麗生活
- 走進首腦門店,一位化妝師正在為顧客妝點精致的妝容。在深圳,平均每兩公裡就有一家首腦門店,160萬張會員卡,代表著160萬個家庭享受著首腦的“美的服務”。…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