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袁曉江:讓親歷者講改革開放

2023年11月01日10:55 | 來源:羅湖區政協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特區報》刊發書評:讓親歷者講改革開放

袁曉江

  在我國改革開放45周年之際,由政協深圳市羅湖區委員會主編的《難忘那些春天的故事——口述羅湖》(上下冊),近日由深圳出版社出版。閱讀這部書,仿佛又回到深圳改革開放那個火熱的年代,讓人思緒萬千、激情澎湃。

鮮活厚重的史料

  早在一年前,羅湖區政協主席柳光敏與同事們就策劃用口述的方式,回憶深圳經濟特區一些重要事件。區政協成立了工作班子和專家評審組,先列出羅湖區從1979年到2019年改革開放一些重大事件,再由親歷者口述回憶,然后整理成文章在《深圳特區報》發表,這些文章還在一些其他重要媒體發表,並制作成音像。筆者有幸成為專家評審組的成員,參與了部分工作,先前已經發表過的50位口述者的回憶文章都拜讀了,深感形式之好,反響之好,史料之好。

  羅湖是深圳經濟特區啟動之區,是改革開放的起源地,有著極為豐富的改革開放史料。筆者曾任羅湖區人民南商圈黨委第一書記三年多時間,提出把人民南一帶建成“改革開放露天博物館”,建成改革開放教育基地,這個想法得到廣泛認同並成為現實。人民南路是羅湖區南北向主干道,南連接羅湖口岸和深圳站,北連接深圳東西向主干道深圳大道。正因為這種地理位置優勢,人民南成為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第一塊工地。目前保留了大量近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史跡,如國貿大廈、羅湖口岸、文錦渡口岸、深圳站、羅湖橋、漁民村、羅湖村、僑社、南洋銀行等,其中羅湖口岸、深圳站、羅湖橋有一百多年歷史,羅湖村有一千多年歷史。

  收集整理文史資料是人民政協的重要職責。羅湖區在改革開放中的獨特地位和豐富史料,讓羅湖區政協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他們懷著強烈的使命和責任感開始了這個浩大的工程。縱向按時間順序,從1979年到2019年,涵蓋了40年的改革開放﹔橫向是重大事件,包涵了羅湖區改革開放各方面的情況﹔人物很有代表性,老、中、青都有,他們來自經濟、文化、社會等各行各業。由於史料之鮮活和珍貴,文章發表后影響很大,反響強烈,一些文章被學習強國、光明網、《人民政協報》等權威媒體平台刊登轉載,口述的方式深受讀者喜愛,其史料成為學者們研究深圳的重要素材。

重溫火熱的時代

  《口述羅湖》最突出的特點是“口述”,這種方式有人物、事物和故事情節,讓親臨者來講述,精彩紛呈的故事使讀者身臨其境、難以忘懷。其史料的豐富和真實,適合於收藏和研究。

  《口述羅湖》上冊開篇第一位講述者是蔣開儒。他是一位東北漢子,退休了才來深圳創業,是《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的詞作者,這兩首歌唱響全國、家喻戶曉。蔣開儒第一次來深圳是1979年過境到香港,經過羅湖口岸,走著田埂踩著砂石路,這是他對深圳的第一印象。再次來到深圳是1992年,印象裡的那片水田已經蓋起了一片摩天大樓。他回憶說:“這個速度太快了,這個對比太鮮明了。”他就用1979年與1992年進行對比,寫出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用簡潔的歌詞反映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巨大變化,抒發了對鄧小平的崇敬之情,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蔣開儒說,改革開放這麼多“中國第一”都發生在羅湖,我創新的很多歌都誕生在羅湖,這不是偶然的。他說,羅湖的變化,是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夢實現偉大進程的一個縮影。羅湖有創新的基因,直到今天,羅湖的形象、觀念、思維仍然在不斷更新,也總是促使我不斷與時俱進去創作、創新。

  《口述羅湖》下冊開篇第一位講述者是禹國剛。他是深圳証券交易所的創始人之一,曾任深交所第一任副總經理、法定代表人,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改革先鋒”稱號。深圳經濟特區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催生了一大批股份制企業,股票交易開始出現,建立証券交易機構是當時一個緊迫工作。禹國剛曾在日本學習過証券交易,他成為創辦深交所的最佳人選之一。1990年1月,深交所籌備小組在位於羅湖區的國貿大廈3樓正式挂牌辦公,不久在位於羅湖區的國際信托大廈15樓設立了深交所交易大廳,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証券市場的第一聲交易鐘聲在這裡敲響。禹國剛回憶說,深交所既是新中國第一家集中交易的交易所,也是第一家按照國際慣例規范化運作的交易所。當時整個開業過程很不容易,必須摸著石頭過河,沒有退路可言。

  《口述羅湖》上冊有一位港商馬介璋的故事很精彩。馬介璋是佳寧娜集團創始人,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獲首屆“深圳市榮譽市民”。馬介璋1942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7歲時隨父母到香港定居,主要從事服裝產業,被稱為香港“牛仔褲大王”。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初期,來深圳投資經商的絕大多數都是香港人,馬介璋是最早來深圳投資的香港商人之一。1985年他在羅湖區黃貝嶺創辦了一家紡織服裝廠,生產牛仔褲,最后形成了棉紗、紡織、染色、服裝一條龍產業。隨著產業擴大,洽談接待也很多,深圳當時條件很艱苦,一個像樣的酒家都沒有。他在香港有一家佳寧娜大酒樓,決定在羅湖區也開一家,沒有想到生意極為火爆。1992年馬介璋投資10億港元,在羅湖區建設佳寧娜友誼廣場,由4座塔樓組成,集商業、辦公、住宅、休閑、娛樂於一體,是深圳第一家大型的商業廣場。已經81歲的馬老先生還工作在第一線,筆者曾幾次拜訪他。馬老先生說,羅湖是一塊福地,幾十年來一直堅守在羅湖,希望羅湖越來越好。

汲取智慧和力量

  深圳改革開放史是我國改革開放史的縮影,是黨史的重要內容。羅湖區政協編寫《口述羅湖》,回憶歷史,重溫輝煌的過去,但不是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而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從目前社會各界的反響看,已經初步達到這個目的。

  黨的二十大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時代,深圳承擔眾多重大使命和責任。

  羅湖區委、區政府提出“三力三區”:創建具有世界潮流引領力的國際消費中心核心區、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發展先行區、具有國際市場輻射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建設“灣區樞紐、萬象羅湖”,奮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

  深圳經濟特區和羅湖區經過40多年發展,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特別需要新的動力。回顧深圳改革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獲得強大動力。《口述羅湖》的出版發行,能讓我們重溫改革開放的火熱年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建設更美好的深圳和羅湖。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