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野性深圳:14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自由棲居

2023年11月12日09:09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野性深圳 14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自由棲居

  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深圳,也有“野性”的一面。隨著生態保護水平的不斷提升,深圳“生態寶庫”的物種日趨豐富,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40多種,超過20個物種以“深圳”或者深圳地名命名。

  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視察深圳自然生態保育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工作時,上述情況匯報贏得了人大代表的點贊。

  “消失”的稀有物種陸續回歸

  代表們視察首站來到梧桐山。山頂上大頭茶開得絢爛,半山腰上“活化石”桫欏四季常青。工作人員介紹說,山間常有穿山甲、小靈貓、蟒蛇等野生動物出沒。近段時間,野豬數量增多,常常闖入游客鏡頭,正成為新晉“網紅”。

  隨后,代表們來到仙湖植物園看到,多株蘇鐵正開花結果。這裡有蘇鐵類植物240多種,是世界上收集保育蘇鐵類植物最多的植物園之一。

  代表們視察所見,只是深圳“生態寶庫”的冰山一角。據介紹,截至去年底,深圳自然山地有維管植物2173種,陸域野生脊椎動物651種,包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47種。每年約有10萬隻候鳥在深圳越冬,全市鳥類種類總數約佔全國的1/4。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調查陸續發現野生動植物新紀錄、新物種,已有深圳天料木、深圳槭、深圳香莢蘭、深圳竹鏈蚧、梧桐山突眼翅虫、七娘山安蟻甲等20多種本地命名動植物。更令人高興的是,不少“消失”的稀有物種陸續回歸,包括水蕨、唐魚、豹貓、歐亞水獺等。

  “雙鐵線”為生物留足生存空間

  深圳物種資源的豐富,源於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提升。2021年出台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對建設生態監測網絡、開展生態修復成效評估等作出了明確要求,“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為給生物留足生存空間,深圳將50%的市域面積納入基本生態控制線,在此基礎上,又將24%的陸域和19%的海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雙鐵線”管理,生態系統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深圳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PM2.5由2012年的38微克/立方米降至16微克/立方米,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為生物提供了良好棲息環境。

  生物多樣性保護,離不開自然生態監管。在這方面,深圳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率先開展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形成了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庫﹔率先啟動生態安全監測系統建設,逐漸形成了全域五年一次、重點區域一年一次的常態化生態監測評估機制﹔成立了全國生態環境系統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調查監測評估工作獲得國家級戰略力量支撐﹔率先構建城市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對25個陸域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和現場勘查,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探索高密度城市濕地保護路徑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中自淨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涵養水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深圳已完成新一輪濕地資源調查,全市(不包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濕地總面積約3.5萬公頃,濕地率15.67%,濕地保護率45%。深圳濕地承載了480多種野生維管植物,20多種紅樹植物,150多種水鳥和濕地依賴鳥類,150多種魚類等生物。

  當前,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以此為契機,深圳正加快推進紅樹林濕地博物館開工建設,這是國家林草局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的國家級博物館。濕地公園的建設也在穩步推進,目前已挂牌濕地公園17個,福田紅樹木濕地成功申報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我市還啟動濕地保護規劃編制,探索高密度城市濕地保護路徑。根據規劃,深圳力爭2035年前,全市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建成“國際濕地城市”。

(責編:王星、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