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潘魯生:用設計賦予民間藝術新生命

2024年01月06日10:28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設計賦予民間藝術新生命

  1月3日,“走進田野——潘魯生藝術特展”在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展出。

  堅守傳統根脈,展現民藝之美。著名文化學者潘魯生的民間美術田野調研、當代藝術創作生涯迄今已達40年。1月3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幕的“走進田野——潘魯生藝術特展”,呈現潘魯生這四十年對祖國大地的民藝調研、藝術創作、民俗收藏、文獻研究、雙創等豐碩成果。圍繞他與深圳的深厚藝術情緣以及此次展覽的亮點,記者對潘魯生進行獨家專訪。在採訪中,潘魯生點贊“深圳設計”。他表示,無論是民間藝術還是現代設計都要走進田野,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滋養。

  通過作品與深圳“對話”

  “走進田野”主題展作為國家博物館2022年展出的“到民間去”主題展的姊妹篇,為深圳觀眾提供了一場“藝術盛宴”。展覽包括藝術作品、田野文獻、衍生設計三個展示單元。它既是一個民間藝術與民俗文物的珍品展,也是一個充滿民間意蘊與審美情感的藝術創作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潘魯生有感於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民間藝術日漸消逝的境況,毅然走向民間,從田野中收集整理民藝資料,研究深蘊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並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一大批以民間元素為基礎的藝術作品。

  敦煌的造像、大灣區的街景、民俗的影像,還有種種看似抽象的線條、符號等,成為潘魯生不同階段傾心表現的題材﹔水墨、繩墨、水彩、大漆、陶瓷、纖維都是他信手取用的材料。在他的創作中,蘊含著民間的話語、生活現場的景象、古老文明中歲月蝕刻出的紋樣圖案印記。

  潘魯生說,很高興在深圳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呈現他的作品。“透過畫的凝視,展開屬於田野、來自生活、帶著民間和久遠文明律動的對話。”

  深圳設計是中國設計“風向標”

  一場藝術展,連接了潘魯生與深圳40年的藝術情緣。潘魯生回憶說,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就來到深圳從事工藝美術設計。“深圳設計是從平面設計開始的。2008年,深圳成為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設計之都’稱號的城市。經過40多年的發展,深圳形成了完善的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作為設計者,我們有幸見証並參與其中。深圳設計是中國設計的風向標。深圳設計在我們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從現代到當代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潘魯生還深度參與在深圳舉辦的中國設計大展以及各類設計展,並受聘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校事顧問。深圳的田野也留下潘魯生的足跡,潘魯生曾到大萬世居、鶴湖新居等客家村落以及觀瀾版畫基地等地進行田野調查。此外,潘魯生還在深圳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展覽,通過作品與深圳觀眾深入交流。

  在潘魯生看來,用設計賦予民間藝術新價值,深圳大有可為。“深圳設計發展迅猛,成果斐然。工藝美術產業是傳統產業,它與生活最密切。如果把工藝美術和創意設計有機結合起來,產生的市場空間會非常大。深圳具有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優勢,我也期待深圳能將數字藝術、智能制造和傳統工藝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創意發展之路。”

  設計與民間藝術融合發展

  民間藝術如何在新時代下煥發新的生機?設計是一種有效路徑。潘魯生認為,通過設計使古老的媒材和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這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的嘗試和探索。

  此次展覽的“衍生設計”版塊是潘魯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課題、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體系與藝術設計文獻研究的子課題,集中呈現他對設計與民間藝術融合發展的新思考。其中展出的“雲岡石窟紋飾創意設計衍生產品設計”成果匯報展示就出自“深圳設計”,體現出潘魯生所倡導的“設計要回溯文脈,植根生活,實現其社會民生的價值”的理念。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文化創意產品研究院項目組聯合斯達高瓷藝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共同開展的“雲岡石窟紋飾創意衍生產品設計”成為一大亮點,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激發青年一代樹立文化自信

  無論是民間藝術還是現代設計都面臨傳承的問題。潘魯生認為,應該激發青年一代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自覺、自信、發現和再創造。“關鍵在教育與基礎課程,要從教育體系和日常美育傳播著手,建設民藝博物館、出版民藝文化叢書、舉辦民藝展覽、創意民藝文化活動等,讓學生有文化的身份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

  近年來,以“漢服熱”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出圈”令潘魯生感到欣慰。他認為,這種現象的深層動力源自青年群體對文化傳統的自覺追求和熱情投入。“我的每一次展覽都真誠地期待學生去看,在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中去尋找一種文化身份”。(記者 尹春芳/文  胡蕾/圖)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