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市公布首批地名保護名錄 112個地名入選

2024年04月27日09:08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個個地名串起城市的“編年史”

  日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寶安”等112個地名正式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護名錄,涵蓋傳統文化與歷史地名、紅色歷史地名、改革開放地名三大類。

  深圳一直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管理工作,通過加強地名文化和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保護,不斷完善深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並力爭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資源再活化。2018年,福田區牛巷坊炮樓等42處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科學技術等價值的歷史建筑納入《深圳市歷史建筑名錄(第一批)》﹔2020年,寶安區沙井古墟等26處古墟及古村列入全市第一批歷史風貌區,南山區南山炮樓等31處建筑列為全市第二批歷史建筑。今年4月,東門步行街等5處第二批歷史風貌區和深圳火車站等25處第三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推薦名單公示。本次,經深圳市政府同意,112個地名納入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護名錄。

  無論是地名,還是歷史風貌區,又或是歷史建筑,都是城市重要地標,被賦予物理意義的同時,更兼具歷史視野的高度、寬度與厚度。

  傳承千年文脈,傳統文化與歷史地名構成了一部厚重的“編年史”。大鵬咸頭嶺遺址考古証實深圳有7000年人類活動史。漢武帝時期,番禺鹽官衙署(今南頭)設置標志著2000年海洋經濟史的開端。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官郡治和寶安縣治均設在今南頭古城東門外,深圳1700年的城市建設史啟航。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東莞守御千戶所城(今南頭古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今大鵬所城)的設置,開啟深圳600年的海防建設史。

  特區發軔之地,深圳的地名、建筑、風貌區濃縮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奮斗與輝煌。蛇口工業區是改革開放“第一炮”所在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的試驗場﹔深圳火車站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起始站”,聯系內地與港澳、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樞紐。寶安老三館(新安影劇院、寶安圖書館、群眾文化藝術館)是全國第一家打工文學刊物《大鵬灣》辦公地。南山區社區學院(原蛇口培訓中心)是深圳第一家企業投資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共圖書館,20世紀80年代開設管理干部培訓班,被譽為蛇口工業區的“黃埔軍校”。

  展現工業肌理,深圳作為我國最早發展外向型工業貿易的城市之一,工業強市的產業鏈起步可溯源至1978年的“三來一補”貿易。如今,依托城市更新和工業遺產活化利用,華僑城創意文化街區完成了從舊工業區到文創園區的蝶變,羅湖區金啤坊(金威啤酒廠)由工業生產線廠房改造升級為開放藝術街區。

  探索城市治理,深圳地名中既蘊含移民文化特質,包容差異,多元共融,又體現以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探索。“中國油畫第一村”大芬,是深圳新移民早期的落腳點,是城市發展的最小“單元格”。如今,通過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這裡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交易基地,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

  承載鵬城記憶,每一處地名、建筑、風貌區都講述著一個時代的故事。深圳邊防哨所靜默地守護著邊界,卻是“一國兩制”的見証者,記錄了深港雙城從隔絕到逐步緊密的歷程。洲際酒店始建於1982年,是深圳最老的四星級酒店,局部保留最具標識特色的建筑主立面紅牆,與新建門廳新老融合銜接,傳承歷史記憶與時代精神。台灣工業邨是改革開放早期台商投資寶安的代表之一,門牌設計別出心裁形似扳手,不僅象征著工業制造的精密與力量,更成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有力見証。(首席記者 秦綺蔚)

(責編:王星、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