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二十載潮頭續華章
第十九屆文博會文化產業綜合館內人潮涌動。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是國內首個獲得全球展覽業協會UFI認証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自2004年創辦以來,文博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數字化水平穩步提升,既展現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圖景,也詮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風採。
集腋成裘,20個“第一”見証文博會一路生花,成就非凡。
文博會展示規模從首屆的4.5萬平方米,擴大到第20屆的16萬平方米﹔線下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第20屆的3076家﹔參會國家和地區從首屆的10個增加至第20屆的108個﹔近年來每年都吸引國內外超10萬種文化創意產品、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輻射到全球百余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組織邀請眾多文化產業頂流,包括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參展,展示行業發展風採,發揮示范帶動效應,持續推動文化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
文博會已然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模最高、規格最高、實效最強、影響最廣的展會,是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被廣泛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
1
國家戰略 使命光榮
文博會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擔負新的文化使命重要內容,也是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關鍵舉措。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確定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戰略。2003年,深圳被確定為國家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2004年,深圳市正式確立“文化立市”戰略,作為文體體制改革的產物和“文化立市”戰略的重要支點,文博會應運而生。
文博會從創立之初,就肩負著“促進和拉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推動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國家使命,成為展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偉大成就的窗口和引領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2011年,文博會被寫入《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21年被寫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22年1月,被寫入人民出版社出版並在全國發行的《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代表其國家級地位進一步深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這樣記載著:“2004年11月18日至22日,首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深圳舉行。會后,李長春、劉雲山、陳至立作出一系列指示。2006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文博會舉辦,名稱調整為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此后,文博會每年舉辦一屆,並逐步形成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電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務部、廣播電視總局、中國貿促會、廣東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文化和旅游部、廣播電視總局輪值主辦的制度,成為我國文化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國際化文化產業博覽盛會。”
自2023年起,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與文博會同期舉辦,兩場國家級的重磅文化活動“雙星並耀”,在深圳聯袂而至、相映生輝。
從最初的單一展覽到如今涵蓋文化產業全產業鏈的綜合展示,從一個文化交流平台成長為全球矚目的文化盛會,文博會不斷拓寬文化邊界,成為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為全球文化繁榮貢獻著深圳的智慧與力量。
2
高端引領 突出交易
文博會是檢閱台、風向標、探索器。
博覽與交易是文博會永恆的主題。文博會以“拉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為己任,強調“展示+交易”的平台功能,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歷屆展會,各館展示和交易內容都代表了本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最新成果。
文博會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市場運作”的發展方向。中國文化企業轉型升級的清晰軌跡藉由文博會,生動地折射成一道發展的全景圖:由低端變高端、從產品到產業,通過“融合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的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
近年來,一批文化領域的上市公司紛紛亮相文博會,如新華傳媒、讀者傳媒、華僑城、芒果超媒、中青寶、長江傳媒、華數傳媒、中南傳媒、時代出版、百視通、同洲電子、宋城演藝等﹔以及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全國文化企業30強連續多年參展,大大提升了文博會的展示質量和交易份額。
越來越多的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參與到文博會中來﹔越來越多的文化產業項目,在文博會平台找到資金、信息、人才等合作要素﹔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在文博會平台實現內銷和外銷﹔越來越多的採購商、投資商、合作商,樂於通過文博會平台尋找優質的文化項目和產品﹔展示交易實效切實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文博會平台上實現了無縫對接。
另外,文博會還通過舉辦權威信息發布、投融資信息發布、論壇研討、項目路演、交易撮合等活動為相關行業提供權威導向和前沿,引導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趨勢和大眾文化消費新需求,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對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3
國際平台 交流合作
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講好中國故事,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博會也成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國際化盛會。
文博會著力搭建全球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平台,不斷提升展會的國際化水平。2008年,首次設立“國際文化館”﹔2015年,首設“絲綢之路館”﹔2016年,“絲綢之路館”更名“一帶一路館”,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深圳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部署,重點展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傳統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文化旅游及演藝等內容﹔2017年,“一帶一路館”升級為“一帶一路·國際館”﹔2024年,文博會聚焦擴大對外文化貿易,著力提升展會國際化水平,首次設立“國家文化貿易展”,重點展示文化進出口貿易發展成果,推動文化進出口貿易與中外文化交流。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也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著新的生命力。
多年來,文博會採用了主辦單位牽線搭橋、代理招商、點對點招商、文博會直通車、以展促商等多種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措施,邀請組織海外採購商參與文博會。先后在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埃及、以色列、印度尼西亞等眾多國家開展文化推廣活動,合作代理機構遍布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展商和採購商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並通過影視、新聞出版、工藝美術、創意設計、藝術等行業網絡,以及Facebook等國際通行的網絡招商渠道,發布文博會信息,擴大文博會品牌的海外影響力,致力於將文博會打造成國際文化產業頭部展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產品貿易平台。
4
政府組團 整合資源
綿延五千年,輻照遍神州,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在中宣部和各主辦部委的大力協調發動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一批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積極組團參展文博會,至第20屆文博會已連續15年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及港澳台地區全部參展﹔連續11年實現廣東省21個地級市全部參展。
每年,文博會都會根據國家政策方向和市場發展情況,對展示交易內容進行重新規劃,合理調整、設置各專業展館的主題和內容,集中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間,文化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成果,推動文博會由“大而全”向“專而優”轉變。如設置“國際文化貿易展”“非遺·老字號·工藝美術展”“影視·出版·版權·游戲電競展”“文旅融合·文化消費展”“藝術·設計·國潮展”等專業展,把代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文化資源注入文博會。
不斷創新中的深圳文博會,既是文化創新的平台,又是文化圓夢的舞台,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比上年增長8.2%。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高效統籌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推動促進文化產業各項政策顯效發力,全國文化產業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文化新業態行業發展韌性持續增強。
5
創新“文化+”凝聚特色
中華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明豐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為現代文化創意實踐提供了最豐厚的滋養、最充沛的源泉。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博會全力打造文化產品與項目的高端展示和交易平台。大力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開辟線上、線下雙空間,創新服務機制、豐富展會內容,突出新型企業、新型業態和新型發展模式,逐漸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貿易”“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的展會特色,“國字號”“示范基地”“出口品牌”等核心層龍頭企業參展意願持續增強。
20年來,各種“文化+”新業態,通過文博會這一平台,走向文化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的無限可能,有力激發了文化產業市場活力,成為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助推器。而“文化+”模式也逐漸被全國很多省市學習借鑒,並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以深圳為例,通過“文化+科技”,產生了華強文化科技集團﹔通過“文化+旅游”,產生了全球最大的主題公園群華僑城﹔通過“文化+金融”,產生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深圳以文化產業高速發展,融合聯動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濱海旅游城市特色,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制造”“文化+貿易”等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拓展為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城市產業附加值與競爭力持續增強。
6
數字文博服務領航
文博會致力於打造文化產業博覽和交易高品質服務平台。
瞄准國際一流展會的目標,文博會構建了一流的專業化服務體系,全面規范和完善文博會展務服務標准及流程,突出管理體系、服務體系、營銷體系三大體系創新,從展務標准做起,延伸內容、產業標准,針對展務服務、雲上文博會平台、大數據服務、疫情防控等板塊進行全新的結構設計和流程再造,並對參展商、採購商、專業觀眾、合作商、服務商等參與文博會各個環節進一步量化標准,實現了展會平台、展示交易和服務方式創新,全面提升文博會的組展質量和專業化服務水平。
自2020年舉辦首屆雲上文博會以來,經過四期建設,雲上文博會已經成為一個集注冊報名、內容展示、在線洽談、供採對接、直播推介、買家邀請、票証服務、合同管理、財務管理、防疫調查、社群營銷、雲上拍賣、大數據分析、電子票務和3D展廳自主布展等全流程的雙線會展平台,具備了服務線下展會和線上辦展的多維展示功能,有效推進文博會數字化轉型升級。
2023年,雲上文博會平台入駐展商總量首次突破6000家,首次推出數字文創產品,文博會數字化工作被評為2023年度“文化數字化十件大事”之一。
7
區域協調創新發展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浩蕩弦歌。文博會是一個獨特視角,讓更多人得以感受澎湃恢弘的文化氣象,縱覽民族復興的精神圖景。
文博會大力鼓勵和吸引中西部文化企業和機構參展,打造“中西部地區特色文化產業走廊”,推動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文化資本,促進全國文化產業均衡發展。
文博會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舉措,化作拓展“1+N”專業展會的具體行動,2023年6月,文博會首屆新疆展亮相新疆喀什國際會展中心,共計205家政府組團、企業和機構參展,包括上海、四川、江西、福建、廣東、深圳等全國對口援疆省市政府組團,新疆14個地(州、市)政府組團參展,現場總成交額達89億元人民幣。
文博會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文化發展大局,共享國家文化發展紅利。2004年,首屆文博會組織港澳優質創意設計企業和產品參展﹔2006年、2008年,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相繼組團亮相文博會﹔2012年,文博會在澳門舉辦“文博會澳門精品展”﹔2019年,首次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館”,文博會在港澳地區影響力不斷擴大。
2009年,台灣展團也亮相文博會,至第20屆文博會已連續16年參展,展示交易規模從最初的20多家企業增加至近百家企業。
文博會在服務全國文化產業的同時,緊隨廣東、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脈絡,成為廣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發揮文化賦能作用的“活標本”,也成為深圳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的亮麗名片。尤其是深圳,海內外優質產業項目、產品、資本和人才等資源的聚合效應日益凸顯,1︰9會展效應持續增強。同時,一系列業態豐富的分會場也成長起來,並帶動了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發展,形成了深圳紛繁多元的文化產業發展業態。
20年來,文博會與深圳文化產業一起發展壯大,一大批文化企業通過文博會發展壯大、走出深圳、走向世界。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年間,深圳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快速勢頭,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750億元,增長近17倍,佔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穩步增長至約8%。2022年6月,深圳被國務院認定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和旅游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消費質量水平高的地方”,成為全國首批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的城市。
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深圳正朝著打造成為創新創意引領潮流、文化科技特色鮮明、文化形象開放時尚、文化產業充滿活力的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大步邁進。
一座城,一場盛會,為文化多樣性和文明創造力寫下生動注腳。(首席記者 李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