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創新建設“法治前哨站”
糾紛結了、矛盾解了、鄰裡和了
……
原本煩心的鄰裡糾紛
最終以這樣高效、快捷
且稍顯暖心的方式
得以妥善解決
讓居住在禾灣社區的張先生
自己也頗感意外
今年以來,深圳市光明區創新打造“法治前哨站”,區司法局統籌指導並制定印發《關於打造“法治前哨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選定禾灣社區作為試點,在依托“小分格”網絡實現“收集訴求、分派任務”,在立足現有基礎上,整合調動轄區法律資源向基層下沉,以社區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法律明白人”、志願者等作為主要力量,開展法律咨詢、矛盾糾紛化解等服務,真正織密用好“小分格”網絡,推動實現群眾訴求“掃碼即訴”“開門即訴”“下樓即訴”“身邊即訴”。
目前
禾灣社區已建成實體陣地8個
截至6月中旬,今年以來累計開展
普法宣講活動108場
覆蓋居民群眾2300余人次
累計辦理法律訴求案件594宗
同比增長82%
張先生就在“法治前哨站”解決了這樣一件糟心事:樓上鄰居漏水,導致自家受損嚴重,由於無法與樓上住戶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雙方由此產生糾紛。
雙方自行協商無果,糾紛未能及時就地化解,矛盾在一步步激化。
禾灣社區03分格的余陽正是當事雙方所在小區的格長。在一次“法治前哨站”的例行走訪中,余陽和駐點禾灣社區的法律顧問陸平,“撞”上了這件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余陽、陸平迅速聯系小區物業和兩位業主進行協商,並及時吹哨法治顧問團和“法律明白人”隊伍開展聯合處置。
實地查看、為訴求人從頭到尾梳理糾紛事件脈絡、面對面為訴求人提供法律咨詢、聽取施工隊專業意見、從多個角度提出解決方案、引導雙方通過合法途徑依法維權……一場多方接力由此展開。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過努力協商后,雙方最終就訴求事項達成了一致意見,糾紛得到妥善高效化解。
“小分格作為基層治理最小戰斗單元,實行扁平化管理,協同聯動更加順暢,響應速度和治理效能也能得到很大提升﹔我們也能第一時間將矛盾糾紛止於未發、解於萌芽。”說起“治理前哨”給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禾灣社區黨委書記麥展良打開了話匣子。
“小社區”需要“大服務”
禾灣社區成立於2023年11月,面積1.67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02萬。
作為一個新成立的社區,轄區社會結構多元、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多,呈現“矛盾糾紛頻發”“法律訴求量大”的明顯特點。
“僅2023年,禾灣社區受理區域內各類群眾訴求319宗,其中家庭糾紛和法律咨詢佔比將近一半。”禾灣社區紀委書記張楚湖對此深有感觸地說:傳統的“被動式”的基層法律服務模式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存在社區法律服務人手不足、一線站點過少的困境,基層治理面臨“矛盾糾紛不能就地化解”“法律訴求量大”“普法不精准不充分”三大問題,群眾對矛盾糾紛訴求服務特別是對專業法律服務的期望和需求日益增長。
“小點滴”孕育“大民生”
如何在基層構建更加法治化、精細化、專業化,貼近群眾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及時、就地、專業、依法化解矛盾糾紛訴求,有效提升轄區群眾安全感滿意度?
這顯然成為一道賦能光明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必答題”,而不是一道可有可無的“附加題”。
探索打造“法治前哨站”這一創新舉措,給出了答案。光明將依法治理貫穿到基層治理全過程,以“發現在前、處置在前、普法在前、整合在前”為目標,推動民意速辦、接訴即辦進一步向未訴先辦、主動治理延伸,讓居民群眾權益保障更加及時、更加便捷、更加到位。
馬田街道統籌強化社區網格員、社區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等公共法律服務隊伍的統籌調度、資源整合,發展一批網格員加入“法治前哨站”服務隊伍,滿足群眾法律需求,引導群眾到“法治前哨站”解決問題。
“小改變”撬動“大能量”
一子落,滿盤活。
為民服務,在最基層,將“末梢”變為“治理前哨”,看起來都是一些小事、瑣事,但越是小事,越考驗作風,越來不得半點虛假、浮夸、作秀。
24歲的陸平拿著自己的記事本,這樣介紹自己每天的日常:每周一、三、五在社區黨群中心接訪或為大家提供各種法律咨詢。“遇到的大多為鄰裡糾紛、噪音投訴、欠薪、消費維權、家庭矛盾、房東租客咨詢等,但都是老百姓最關切的身邊事,”陸平將所記錄的一一羅列在內,然后會同多方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周二、周四,主要是前往居民小區、企業,面對面為市民、勞動者提供各種咨詢和普法宣傳。我們簡稱為上門入戶、擺攤設點。”陸平笑著說。
這一項項民生“小事”裡
承載著市民對這座城市的
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為幸福指數“加碼”
光明司法局的“民生禮包”層出不窮
▼
“走出門”普法送法。為此,禾灣社區擴充法治前哨服務隊,充分發揮網格員作為居民聯絡人、普法快遞員的作用,區司法局公職律師、街道法律顧問、社會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團與社區法律顧問共同組成法治顧問團,經常性地上門點對點為居民開展普法宣傳,為群眾答疑解惑。
社區法律顧問每周2天到前哨站輪流坐班,社區挂點委員、“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將矛盾糾紛調解端口前移至前哨站。禾灣社區通過招募轄區內志願法律工作者,組建“法治義工團”,設立“法治前哨站”積分超市、建立積分制度,法治義工可以使用積分兌換物品,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志願者的身份認同感、組織歸屬感和實際獲得感。
回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並不是“高大上”的理念
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
這一切在光明的大地上
寫滿了注解和答案
如今,光明區以“便捷高效、覆蓋全區”為核心,推動公共法律服務由“出遠門”向“下趟樓”轉變。深入搭建“500米公共法律服務圈”,組建“1+6+37+N”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建立1個區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6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37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並將法律服務觸角延伸至小分格,完成全區272個紅色小分格法律顧問、調解員100%配備,提出“家庭法律顧問計劃”,讓群眾“家門口”甚至是“家裡”享受觸手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務。
內容來源:光明區司法局 晶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