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非:建議在河套打造基地研究風險科學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4年7月30日,在國務院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一周年前夕,政協第七屆深圳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聚焦打造科技硬核,大力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專題協商會舉辦。深圳市政協主席林潔主持會議,深圳市委副書記余新國出席會議,多位深圳市政協委員圍繞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發展建言獻策。
在發言中,深圳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講座教授陳曉非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以及社會、經濟等多方面風險的復雜性日益增加,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相互聯系,傳統安全因素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我們以前不熟悉的、處理經驗較少的新型風險和各種“黑天鵝”、“灰犀牛”極端尾部風險層出不窮,為此,需要開展以技術創新和多學科交叉為核心的新型風險問題研究。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南方+ 朱洪波 拍攝
據介紹,2019年,南方科技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共建成立了風險分析預測與管控研究院,依托南科大地球空間、海洋、環境、數學、金融、管理等基礎學科優勢,匯聚了一批專注於新型風險和極端風險的頂尖科學家團隊,與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中國地震局等密切合作,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陳曉非從事地球物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多年,曾任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
根據他的觀察,當前的風險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新型風險和極端風險的理論和實際研究都相對較少。這些風險由於其新穎性和復雜性,往往難以用傳統的風險評估方法來處理。二是風險研究常被認為是“軟科學”而缺乏科研支持力度,但實際上它涉及到大量的硬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裝備監測、預警預報等。三是風險的跨學科研究不足,風險在不同的自然社會經濟體系中傳導和演變規律尚不清晰,缺乏系統的跨學科研究框架和方法論。
陳曉非認為,風險科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是全球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需求。他建議深圳市高度重視“風險科學”的研究,以河套合作區的國際合作優勢政策為基礎,重點針對具有前瞻性的新型風險和極端風險研究,將深圳打造成為全球風險科學的研究高地和實踐示范基地。
基於此,他提出三點具體建議:
一是建議深圳市科技創新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設立專項,重點支持具有前瞻性的新型風險和極端風險研究。如開展跨領域跨系統的風險交叉傳染問題研究,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多學科方法,研究不同系統間的風險傳導和演變規律與實証案例,並將跨學科風險理論與應用研究納入基礎研究和科技研究支持范疇。
二是聯合香港、澳門兩地大學及機構在河套設立針對風險科學的新型研發機構,促進成果轉化。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機構合作,在河套深圳園區建立風險科學研究機構,重點針對城市地質災害等新型復雜風險、“黑天鵝”等極端風險、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系統耦合傳導風險等理論與應用問題展開研究﹔利用新型研發機構政策靈活性,創新適應於風險科學的跨學科研究評價和人才培養機制﹔促進研究成果在硬件裝備、軟件系統及咨詢服務等方面技術轉化。
三是依托河套政策優勢,建立風險科學國際合作交流中心。進一步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加強對跨學科人才的引進力度,不僅需要專才,也需要專業通才﹔進一步支持深圳開展的國際會議、對外培訓等活動,為多個國家與地區面臨的共同挑戰貢獻深圳智慧﹔建立風險科學國際合作交流中心,開展城市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風險預測與管控領域國際交流,促進硬件、軟件及咨詢服務等方面技術轉化,推動5G通訊、物聯網、雲平台、無人機等災害應對相關的技術在國際上的推廣、應用,助力深圳市相關產業的發展。
【採寫】南方+記者 馬芳
【攝影】南方+記者 朱洪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