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珠寶藝術家張碩:珠寶、藝術,互為鏡像

2024年08月23日09:47 | 來源:晶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東長珠寶創辦人、珠寶藝術家張碩:珠寶、藝術,互為鏡像

張碩和《金剛·紅塵》雕塑作品。

《金剛·紅塵》裝置藝術作品。

《天地人·天》取自刺繡中的鳥元素。

《天地人·地》鬆樹元素取自 設計師靳埭強的水墨繪畫。

《天地人·人》原型為藝術家 胡軍軍的臥佛油畫作品。

  走進深圳珠寶博物館,“競——青年珠寶設計師作品展”正在展出,其中的刺繡和珠寶作品引起了不少參觀者的注意。

  “這個刺繡是我姥姥留下來的非常重要的遺物,我覺得包含了那個年代獨有的美感、配色、造型,是中國人的一種美學自信。”設計師張碩解釋道,《天地人·見東方》珠寶作品中的“天”主題,正是他從姥姥的刺繡中獲得的靈感。這組作品以三組藝術品為原型,即刺繡、水墨畫、油畫,造型元素為吉祥鴿、鬆樹、臥佛,充滿東方美學意蘊。

  從創辦珠寶品牌再到創作一系列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張碩一直在探索美的路上前行。

  深圳土壤的滋養

  五六歲開始學習書法、水墨畫,初高中學習素描、水粉、油畫,大學成功考入廣州美術學院,張碩從小有著對於文化和藝術的親近,“一直以來都是在做偏自我思考、獨立想象的事情”。進入大學后,他的才能得到發揮,並和舍友成立了品牌設計公司,開始了白天“上課”、晚上“上班”的模式。

  為何最終來到了深圳?這不得不說起張碩的搭檔陳曉雯。兩人均於2004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而陳曉雯畢業后前往法國巴黎研讀珠寶設計專業,張碩留在了國內創業。其間,二人保持著對東方藝術文化與西方藝術文化的對照性探討,對當代藝術與全球化的觀察,為日后的創作方向奠定了基礎。

  “我們希望能夠主導自己的作品,於是選擇建立珠寶品牌,去搭建屬於自己的后花園,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在陳曉雯學成回國后,張碩選擇和她一起來到深圳,這裡有著包容、創新的環境以及完整的珠寶產業鏈條和龐大的產業集群。

  “我們一來深圳創業就與水貝的設計師、珠寶人進行了大量交流,水貝支撐起了大量的設計力量。”張碩認為,水貝為他們打開了視野,也對品牌的文化定位、市場細分、營銷模式、商業模式等諸多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2012年,深圳東長珠寶首飾有限公司誕生了,名字取自張碩和陳曉雯各自姓氏的一半,念出來也頗有一絲古韻。兩人為品牌設計的Logo同樣由繁體的“東”“長”組合而成,細長的字體有幾分隸書的味道。

  2016年,東長在深圳中心書城落地了第一家品牌概念店,白色薄鐵板烤漆的牆面上吸附著不同造型的首飾,仿佛一幅幅不同風格的畫作。之后,東長在深業上城開設了店鋪和工作室,並進入了深圳萬象天地,版圖不斷擴展。2020年東長南頭古城店開業,外觀古朴醇厚,內裡卻大有乾坤,整體採用了白灰色調的石材,除珠寶首飾銷售外,還設置了實驗工坊、玉石制作室等不同空間,受到了諸多市民的關注打卡。

  東方文化的傳承

  談論東長,自然無法忽略其展現出的豐富的東方文化內涵。

  點進東長珠寶的店鋪,你可以看到許多簡潔的線條和圖案,有“看透”“恰好”“隨風”這樣的哲學思考,有“葫蘆”“榫卯”“乒乓”這樣的中式元素。其中頗受歡迎的白描系列來自東長對中國線性藝術的研究與思考,借由珠寶首飾語言表達留白與惜墨。張碩特別喜歡書法,他認為線足以表達豐富的信息和美,是抽象的美,並且希望把中國的文物寶藏跟珠寶進行整合,再次煥發不一樣的美。

  “看透”是佛祖的輪廓,“隨風”是風箏的形狀,“包容”是飯碗的式樣,東長借用三種東方人的心境,利用三個千年共識的造型,完成了三套現代演繹的飾物。佛是看透,道是隨風,儒是包容,東長對於文化和自我關系的思考融入到了作品的設計中。

  “我和曉雯一直在溝通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用了好多年才慢慢形成形式上的嬗變,而這個過程恰恰是一個創作者成長的過程。”張碩認為不同時期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思考,進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是從一開始就確認了東方精神的內涵,認為要打造屬於中國文化的珠寶作品。

  “我覺得我就是要干這件事,有一種信仰和使命在我身上。就算我們這一代沒有完成,也希望下一代人可以繼續,所以我會提早去營造美學氛圍,想把對於藝術的熱愛,對於哲學的認知和思考傳承下去。”張碩表示,正是有著這種精神力量,才讓自己可以一直死磕到底、不言放棄。

  多元藝術的探索

  如今的東長,不止於珠寶,正如張碩將自己的足跡邁向了更多元的藝術領域。

  《金剛·紅塵》是張碩和陳曉雯於2016至2022年創作的一組裝置藝術作品,由大到小共74粒佛頭,經由6年的自然消減過程,從佛頭變成一粒沙,直至消失。每經過一次失蠟鑄造,佛像的大小和輪廓便會逐次收縮與模糊。用前一個消減后的造型作為下一個失蠟鑄造的對象,持續往復,最終消磨成一粒沙,化為塵。

  從佛到塵,成、筑、毀、空。這組作品受邀在深圳、廈門等多地展覽,做成了首飾、藝術微噴等多種形式,也被張碩認為是自己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它是我對佛學哲思的思考,意志堅韌達到臨界點,突破金剛,能見真如。”

  為了鑽研珠寶背后的文化屬性,張碩和陳曉雯耗費七年,整理與匯編了全球八個文明地區有史以來的珠寶首飾信息,出版了《二萬五千年世界珠寶史》。一邊是西方從象牙吊墜發展到如今的當代首飾,一邊是東方從玉石到黃金等交替發展,兩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想要了解首飾在人類文明中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變化和影響。張碩認為:“這個過程非常有價值,我們看到了西方巴洛克、洛可可、新藝術等不同流派,這會反過來推動我們朝著打造中國珠寶流派的方向努力。”

  以東長為支點,張碩在此延伸出無限可能性,例如與藝術家合作打造藝術首飾作品,進行IP形象授權與創作衍生商品。“我們目前是‘三條腿走路’,藝術、學術和商業探索,這種模式在業界是十分少見的。”今年,他關閉了東長在深圳南頭古城的最后一家實體店,將電商業務、媒體業務等工作交由專業公司打理,重新思考未來的道路,“首先我會將自己打造成強個體,然后打造藝術IP、打造藝術珠寶,再借助強個體與強個體之間的連接,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張碩認為中國珠寶未來還有無限想象空間:“還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發現和探索。”

  

  張碩

  2004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傳達專業,曾創立品牌設計公司,后與陳曉雯女士共同創立工作室,成立珠寶品牌東長,並聯合創作藝術珠寶作品《天地人》、繪畫作品《速寫》《貓》、雕塑與裝置藝術作品《金剛·紅塵》等。作品多呈現當代東方美學,惜墨、含蓄、本真、半抽象,輕盈地表達眼中的觀察與世間的美好。

  (記者 尹維穎 楊萍/文 受訪者供圖)

(責編:劉森君、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