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光明科學城:科研人才兼任社區科技委員,激活創新“神經末梢”

2024年08月23日10:00 | 來源:南方Plus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科學城:科研人才兼任社區科技委員,激活創新“神經末梢” | 跟黨一起創新·光明行動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從海外回來,感覺沒有哪個地方像光明科學城一樣,能夠把科技融入群眾做得這麼好。”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高級主管程飛博士在“跟黨一起創新·科學星火”活動中如是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要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深圳市光明科學城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有關要求,結合社區實際情況,依托轄區內大院大所人才資源,在社區設立“科技委員”,並試點在社區以下的片區網格(小分格)設立“科技指導員”,利用科技賦能基層治理,有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兼職科技委員機制,拓寬基層治理渠道

  今年4月初,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灣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三利譜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的代表集聚一堂,在光明區委的組織下共同討論如何讓科技和基層治理擦出“火花”。“就我們中大來說,有很多研究基層治理的課題,很多教授都非常有興趣,希望能更多地深入社區”“我們公司的一些產品可以直接送給社區使用,如果社區覺得好用,也能幫我們多宣傳宣傳”“我現在的研究領域是社區的智慧化治理,如果能和社區直接合作就太好了!”……各位科技工作者熱情高漲,結合自身工作各抒己見。

  經過數次研討,“跟黨一起創新·科學星火”活動在科學城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區委遴選了包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霍丙忠等56名科學家、企業家兼任社區科技委員和中小學科學校長,並在有條件的6個小分格設立科技指導員。“跟黨一起創新·科學星火”活動明確了科技委員、指導員“宣傳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部署、開展科普宣傳、利用科技惠民”等十項工作職責,大大地促進了高校、社區、企業的三方聯動和雙向發展,科技委員們或受邀請,或自發前往社區、企業進行走訪、調研,一束束“科技+治理”助力社區基層發展的星星之火讓光明科學城的創新版圖更加閃耀。

科技委員做創新分享。

  發揮自身優勢,培育科學素養

  在科技委員帶動下,70多位科技工作者到社區深入宣講,開展科學講壇、科學實踐、科學對話等交流活動,他們從居民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化內容為切口,講述科技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

  深圳灣實驗室科普中心執行主任袁匯博士從“創新的下一代”入手,聚焦親子關系,向玉塘社區群眾介紹如何培養有創新意識的時代新人﹔公明社區科技委員、深圳永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德南以本公司的產品防刺服為例,介紹了新型材料的應用方式,為社區安全提供物料保障﹔甲子塘社區科技委員、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侯天鳳博士從合成生物的角度入手,對生命形態進行了剖析,從不同的視角帶領居民們認識了生命的意義……“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袁博士的分享讓我受益匪淺,對‘創新的下一代’有了清晰的概念,我回家就和孩子好好聊聊。”活動結束后的社區居民這樣說道。

  在科技委員的帶動下,社區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社區居民自發舉行社區科技文化節,社區黨委結合社區文化特色舉辦黨群科技大集市,通過高科技企業產品展示、趣味科學運動等形式,引導轄區群眾參與科學體驗,做到“知行合一”,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的科技素養。

“跟黨一起創新·科學星火”行動玉塘街道專場。

  參與社區治理,充分結合實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除了舉辦活動、進行科普之外,科技委員和指導員也積極參與到社區的決策和日常事務管理中。在社區牽線下,22名科技委員和指導員到社區所轄企業園區、小區、城中村調研100余次,社區文旅發展、安全防護、垃圾排放、電動車擺放等各式各樣的民生問題都是走訪的內容,他們在調研中深刻體驗了社區工作的復雜和不易。

  在光明區首批啟用的科技驛站中,科技委員們和社區“兩委”一起召開黨群議事會,和群眾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溝通。在此基礎之上,光明街道借助科技委員的力量和中山大學開展黨建共建,以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為契機,引入中山大學集成電路學院“芯”向光明實踐團,推動校地共建,打造了光明街道逕口社區文旅“AI矩陣”。科技委員何琛帶領實踐團走訪逕口麒麟隊,利用AI技術對麒麟舞進行數字化記錄,創建了標准化數據系統,方便麒麟舞愛好者學習,也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學習、傳承非遺文化。何琛還發現,社區文旅推廣缺少出口,前來旅游的游客缺少指引,為解決這一痛點,他帶領實踐團收集逕口村人文、美食、景點等信息,以“天書AI”大模型為平台,建立數據庫,開發出“AI小逕”智能人機交互系統,為游客提供指引,促進了社區文旅的發展。何琛表示,后續將繼續借助AI,開發出更多便民惠民的線上工具。

  任職於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的科技委員藍恭旻也在走訪社區中發現,基層對於利用AI解決治理難題的需求十分迫切。藍博士借助資源推出“追光助理”AI大數據模型,在社區得到廣泛應用,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成為推動科學城“智”理的神器。

  為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社區基層治理,科技委員會同政府機關,建立高校和科研機構、社區雙向資源清單,通過資源雙向對接,促進社區、高校的互惠互利,有效滿足高校7項,科研機構21項、社區43項需求。有的社區希望高校和科研機構能給社區青少年多開展一些科普活動,接到需求后,科技委員們立刻聯動高校、科研機構,開展“跟黨一起創新·科學漫城”活動。在線上,科技委員和高校教師擔任評委,開展“科學城少年說”,鼓勵青少年講述自己在科學城與科技結緣的故事。線下,科技委員組織中小學生走進科研機構和科技館、參與科技夏令營等活動,將科技的種子厚植於心。

  一個小小的機制創新,讓創新和末端治理、群眾智慧緊緊相連,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科技賦能社區治理的星星之火,一定能在光明科學城這片科技熱土上綻放出更閃耀的光彩。

  南方+記者 曾子航

  編輯 欒藝婷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