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巴黎巡演圓滿收官
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巴黎大受歡迎,場場演出都吸引眾多觀眾。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劉鋼 攝
巴黎當地時間10月6日下午,在一片歡呼聲和意猶未盡的掌聲中,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圓滿結束了在法國巴黎的演出。當地時間4日至6日,《詠春》在巴黎會議宮連續演出4場,引發熱烈反響,當地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在巴黎掀起一股“詠春熱”。繼在英國倫敦大獲成功后,《詠春》在巴黎也實現了口碑與票房雙豐收。
法國觀眾和專業人士贊不絕口
從武學招式到高手對壘,再到快意江湖,《詠春》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手段完美融合,塑造了平凡英雄“追夢”的故事,打動全場觀眾。
首演結束后,中外嘉賓紛紛點贊,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更是為《詠春》打出了110分。他認為,《詠春》登陸巴黎,為法國民眾深入了解真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打開一扇窗戶,為兩國人民相知相親作出積極貢獻。
法中友協聯合會會長拉巴特盛贊《詠春》,稱這是他在法國看過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德國聯邦芭蕾舞團發言人、德國坦茲·哈爾茲舞團藝術總監被《詠春》的藝術水平震撼,表示想把《詠春》引進到德國演出。馬耳他地中海會議中心暨國家大劇院主席在看過《詠春》后,也急切地想把它引進到馬耳他。“文化是兩國溝通最好的窗口,也是拉近兩國民眾距離最好的途徑。”
演出期間,法國各大主流媒體從各個角度聚焦《詠春》。法國國家電視2台提到,“《詠春》不僅是一場融合了舞蹈與戲劇的表演,更是來自亞洲的文化盛事。”法國國家新聞台稱《詠春》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精妙呈現。法國論壇報社長認為,《詠春》讓法國觀眾了解到了中國文藝發展的真實水平。
繼今年在深圳坪山看過《詠春》后,法國資深媒體人阿蘭-薩姆·費德羅夫斯基在巴黎二刷了該劇,但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看多少遍都不嫌多,真是太精彩了。”
商演模式再獲成功
此次《詠春》赴法國演出,完全採取市場化商業運作模式,4場演出門票炙手可熱。
“在西方國家樹立文化品牌最好的途徑就是商演。商演是對一部文藝作品真正的檢驗,隻有商演成功才算是作品得到市場認可,才算是有效的對外傳播。從《詠春》在巴黎演出這幾天當地觀眾及主流媒體的反饋來看,其創新性的藝術表達,對中國文化內核的展現,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手法,深深打動了法國觀眾,《詠春》在巴黎的成功在意料之內。”《詠春》在巴黎演出的承接商——法國雪映碧絲制作公司總裁、制作人Lucy Lee說。當初,正是憑著對歐洲市場的了解和對優秀文藝作品的敏銳,Lucy堅持將《詠春》引進到巴黎。“遇到《詠春》,我感覺很幸運。”Lucy說。
現場看到法國觀眾對《詠春》的追捧,巴黎會議宮劇院負責人Jean很滿意。“我非常高興會議宮劇院能接待《詠春》這樣優秀的中國舞劇。”在他看來,《詠春》完全按照市場化機制推廣運作,說明了制作團隊具備很高的專業水平。“毫無疑問,從謝幕時觀眾席上響起的掌聲、歡呼聲和大家對《詠春》的評價來看,法國觀眾對《詠春》是非常認可的,《詠春》具備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實力和吸引力。”
深圳城市形象出圈
戲內,法國觀眾被《詠春》舞武融合、雙線索敘事、“詠春拳”“香雲紗”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引,戲外,他們被深圳敢闖敢試、開拓進取的城市精神打動。
“我在《詠春》中看到了深圳。”凡爾賽宮歌劇院院長勞倫特在觀看演出中感受到了深圳的現代化氣息。演出中呈現的圖像不僅映射出深圳的城市形象,更讓他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未來。在他眼中,深圳就像一顆正在升起的星星。
法中友協聯合會會長拉巴特贊嘆深圳澎湃的文藝創作活力以及《詠春》為中國文藝發展作出的貢獻。“深圳與法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法國年輕人開始認識到深圳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他們願意去深圳發展,也對在深圳發展充滿期待。”拉巴特說。
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讓·努維爾6日現身《詠春》在巴黎的壓軸演出。讓·努維爾是深圳歌劇院的設計者,這一在建項目是深圳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看完上半場演出,讓·努維爾表示,《詠春》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過去,但折射出了當下的時代內涵和深圳的城市精神。“《詠春》由深圳出品,其開創性的敘事特點符合深圳創新性的城市內涵。”讓·努維爾表示,深圳不僅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其創造力更是帶動了其他城市的發展,起到先行示范的作用。“深圳經濟與文藝實力並駕齊驅。”
因為《詠春》在巴黎大受歡迎,這幾天深圳成了當地主流媒體和觀眾口中的熱門詞。
看到《詠春》在巴黎掀起的中國文化潮,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詠春》編劇馮雙白表示,此次《詠春》出海帶來不少啟示,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有價值觀上的共鳴、情感上的共情和視覺審美上的共賞,這些《詠春》都做到了。
隨著在巴黎4場演出的結束,《詠春》總演出場次已刷新至208場。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詠春》不僅向法國當地主流人群展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成果和高水平的深圳文藝精品,也再一次在國際藝術舞台與國際演出市場上發出了鏗鏘有力的“中國聲音”。(特派記者 焦子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