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城市中心這片林
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冬意漸濃,成千上萬隻候鳥在深圳灣的海灘上嬉戲覓食。深圳灣是東半球國際候鳥南北遷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轉站”,大片灘涂濕地給生靈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間。
深圳灣的濕地好生態,離不開這片土地上茁壯生長的紅樹林。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在維持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紅樹林為鳥類提供了棲息所需的食物及休息場所。”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瓊在保護區一線工作了十多年。她介紹,鳥兒是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靈魂,它們願不願意來深圳灣、在這裡吃得好不好,是評估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的重要指標。
記者近日走進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這裡的紅樹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智能。
“這個魚塘是候鳥高潮位的重要棲息地,是保護區精細化、智慧化管理的重要區域。”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給水鳥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管理局安裝了智能水閘管理系統——在魚塘設有水閘和魚閘兩道裝置,水閘安裝有水位感應系統,對接天文台潮汐監測,調控魚塘水位。魚閘的擋水板有密集網眼,放水時水出、魚蝦留。兩道智能化設備,通過中樞系統的管理,以及高清攝像頭的觀測配合,可以更准確掌握水閘、魚閘開啟時間,貼心滿足水鳥棲息、覓食需求。
23個4K高清攝像頭、31台紅外相機,既可智慧監測鳥類數量、識別鳥種,還可24小時“雲觀鳥”——2020年起,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平台。
“保護區裡這片紅樹林面積不大,而且位於城市腹地,生態系統比較脆弱,保護難度不小。智能設備的加持,讓常態化監測更加精細化智能化,為更好地保護紅樹林提供了更多依據和參考。”楊瓊說。
紅樹林的保護,離不開越來越先進的科技,更離不開一直堅守一線的保護者。
從灘涂到實驗室,從基圍魚塘到科普課堂,楊瓊奔走在保護紅樹林的許多場所。
為了掌握紅樹林的生長狀況和濕地的生態質量狀況,楊瓊和同事經常要深入灘涂中採樣調查。
“紅樹林的灘涂由沉積物積累而成,不同地方的淤積深度不同,去灘涂採樣的時候,腿會陷在淤泥裡,行走比較困難,如果去到比較遠的灘涂,我們都會借助滑板。”楊瓊說。
“我們一直堅持科學保護紅樹林,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特別是保護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福田紅樹林濕地來說,紅樹林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特別是要給鳥兒留足覓食空間,隻有這樣才能保証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十多年如一日從事保護工作,楊瓊對這片紅樹林已有了感情。盡管辛苦,但她很開心:“當我們把工作變成了愛好,把愛好融入了生活,就會發現再大的困難都不是事兒。”
這些年,在越來越多保護者的努力下和社會各界的關懷下,深圳灣的紅樹林不僅給生態帶來越來越多向好的改變,也給當地帶來經濟價值的回饋。
2023年9月26日,深圳成功完成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拍賣,以每噸485元的成交單價刷新全國碳市場最高價格,成為全面展示深圳市踐行“兩山”理念、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深藍樣本”。
廣東是紅樹林大省,2023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廣東省紅樹林碳普惠方法學》(以下簡稱“方法學”)。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方法學界定,紅樹林碳普惠行為可以是植樹造林及營林,包括低效林提質增效、減少污染與毀壞、可持續經營管理等提升紅樹林碳匯水平的措施。作為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的二氧化碳核証減排量方法學,它解決了紅樹林碳增匯的量化和變現兩大難題,紅樹林藍碳由此可加入廣東省碳普惠體系並參與碳排放交易。
就在前不久,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在深圳正式簽署,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協定並為國際紅樹林中心揭牌。
目前,深圳紅樹林總面積296.18公頃(不含深汕合作區),其中,已劃入自然保護地實施嚴格保護的紅樹林面積185.3公頃,佔全市紅樹林面積62.56%。
“紅樹林是深圳的市樹,深圳市通過在紅樹林保護區周邊採取樓層限高、深圳灣全域禁漁等保護措施,保護了這片紅樹林,特別是在紅樹林棲息的水鳥。”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說,“這些年,許多市民都會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探秘紅樹林,這片城市中心的紅樹林已經成為深圳人的驕傲,大家打心底裡想要保護好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