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改革大事

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過去一年,深圳全市上下牢記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使命任務,高舉改革開放旗幟,賡續弘揚特區精神,大膽試、大膽闖、大膽干,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奮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改革潮涌,擂鼓奮進。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2024年深圳改革大事,共同感受這座奇跡之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實步履、鏗鏘足音。
一、出台深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實施意見和500余項重點改革事項清單,創新六大工作機制抓好改革落實
2024年9月20日,中共深圳市委七屆九次全會勝利召開,會議全面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審議通過《中共深圳市委關於全面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的實施意見》和500余項重點改革事項清單,明確深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制。出台市委深改委《關於進一步抓好改革落實的若干措施》,建立分類推進、改革調度、督察問效等六大改革推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在深圳率先實施、結出碩果。
二、國家連續3年推廣深圳綜合改革試點48條典型經驗,改革先行示范作用顯著
2024年12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關於推廣借鑒上海浦東新區、深圳、廈門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向全國推廣深圳8條典型經驗,涉及實施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培養新機制、建立跨境信用數據傳輸和認可機制、打造知識產權証券化特色品牌、創新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制、構建水上液化天然氣(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務體系、推動人民幣跨境收付便利、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証”體系、健全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等。這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繼2022年發文推廣深圳18條創新舉措、2023年發文推廣深圳22條典型經驗后,再次發文推廣深圳改革做法,3年累計推廣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經驗48條。
三、《前海方案》《前海規劃》加速落地,15%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展至合作區全域
出台實施《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專項推進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超九成任務落地見效。獲批將15%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展至前海合作區全域,對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香港稅負的部分予以免征。設立全省首家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辦公室,累計落地11家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5家外國律師事務所代表機構,深圳國際仲裁院受理案件覆蓋142個國家和地區。“前海港澳e站通”為港澳投資者累計提供跨境政務服務368項。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在投資便利、貿易自由、“邊境后”改革等領域實現“八個提升”。前海新增全國復制推廣制度創新成果14項、累計102項。
四、河套實施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改革,深港“雙向奔赴”協同打造世界級科研樞紐
深入落實國務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成立河套發展署,出台河套深圳園區法定圖則,全面實施符合條件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落地高端科研項目超200個,累計吸引16名海內外院士專家和1.5萬名優秀科研人才。
承接科研機構港牌小汽車經“一號通道”入出河套深圳園區的省級管理事權,科研人員可自駕小汽車或乘坐跨境巴士便利跨境通勤。實行科研貨物集中申報等10項便利通關服務措施,促進科研物資高效跨境流動。簽約首支河套跨境雙幣早期母基金,“科匯通”試點在全國16個地區復制推廣。香港特區政府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發展規劃完成整體性拼圖,實現戰略協同。在河套這片沃土上,一個有利於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2236億元
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創新之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46%,其中企業研發投入佔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首位。完善創新平台建設管理機制,鵬城實驗室在一體化算力網方面取得標志性成果,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深圳綜合平台中試線建成啟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河套,深圳醫學科學院與深圳灣實驗室初步實現一體化融合發展。出台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管理制度,改革優化科技計劃體系,首個國產移動操作系統“原生鴻蒙”等一批新產品、新技術陸續發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0年居全國城市首位。設立規模20億元科技創新種子基金,耐心資本規模增長三成。構建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制度體系,深圳理工大學獲批招生,深圳海洋大學(籌)獲批設立,全市高校新增ESI全球前1%學科16個、前1‰學科4個。創新高層次人才舉薦制和直認制,開展科技人才評價試點,各類人才總量超698萬人、高層次人才超2.6萬人。
六、健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有望連續3年保持全國城市“雙第一”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一系列政策,組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醫藥和醫療器械等3個產業辦公室,構建創新策源、轉化孵化、應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培育鏈條,集中力量支持重點產(行)業、重點產品、重點集群、重點企業加快發展乃至超常規發展。入選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預計超280萬輛,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達成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的車企。低空智能融合系統(SILAS)先鋒版發布亮相,載貨無人機飛行規模全國領先。預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萬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有望連續3年保持全國城市“雙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接近45%。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9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6家,均居全國城市首位。
七、探索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等貿易新業態,進出口總額首次邁上4萬億元台階、創歷史新高
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完善數字貿易、跨境電商、保稅維修等貿易新業態發展機制,進一步優化市場結構、商品結構、貿易結構。2024年1—11月,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邁上4萬億元台階、達到4.1萬億元,實現歷史性突破,其中,出口總額有望連續32年居內地城市首位。構建跨境電商“關、匯、稅、貸、保”五位一體陽光化監管模式,推進“跨境電商+產業帶”協同發展,深圳跨境電商綜試區連續3年居第一檔“成效明顯”。創新大宗商品交易機制,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全年交易額1047.1億元,其中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508.1億元、同比增長150.2%,居同類平台首位。
八、完善全域全時全行業人工智能應用機制,AI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出台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發放模型券、訓力券、語料券等,滾動發布近200個“城市+AI”場景,推動全身智能、全車智能、全屋智能產品“首發”,持續打造“算力供給最普惠、場景開放最廣泛、產業生態最健全、創新創業最便捷”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手術機器人遠程“操刀”、機器人咖啡師上線。探索“人工智能+審判”深度融合模式,完成全國首個司法審判垂直領域大模型增量預訓練,率先研發應用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配套健全審判監督管理等工作機制,民商事案件平均結案時間縮短38天,相關做法獲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
九、編制我國首個國際醫院評審認証標准並成功“出海”,實現從“執行標准”到“制定標准”“輸出標准”
創新國際性產業與標准組織管理制度,新獲批設立3個國際性產業與標准組織,加快打造全國唯一的“6+1”國際性產業與標准組織集聚區,累計輸出標准135項、測試認証產品273款。舉辦系列國際標准化會議和活動,深度參與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國際標准化發展。探索編制全國首個國際醫院評審認証標准體系,高分通過國際醫療質量協會(ISQua)認証。目前,此標准獲得4家國際知名商業保險公司認可支持,已在北京等地30多家醫院開展評審,香港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等首批4家醫院獲得認証,並成立香港辦事處,拓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標准化合作渠道,標志著我國國際醫院評審標准正式“出海”、走向世界。
十、落地“刷臉通關”“拍卡即付”等系列便利舉措,出入境人員和外國人數量均創新高
落實互免簽証協定等出入境政策,全市11個口岸實行外國人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現陸路、鐵路、航空、海港全覆蓋。“一簽多行”恢復實施,深圳灣口岸啟用“免出示証件”通道實現“刷臉通關”,機場實施24小時直接過境旅客免辦邊檢手續等便利措施,文錦渡口岸試行“離境退稅”,全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2.4億人次、出入境外國人540萬人次,均創全面復關以來新高,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萬人次、達6147.6萬人次。優化“戶、卡、碼、幣、包”境外人員便利化支付體系,圍繞“食、住、行、游、購、娛、醫、學”等不斷豐富應用場景,“拍卡即付”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區,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支付體驗。2024年1-11月,境外人員在深非現金支付交易178.7億元,同比增長78%,預計全年達到200億元。
十一、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車為契機推進區域“六個一體化”,珠江口東西兩岸協同發展按下“加速鍵”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車,深圳至中山車程縮短為30分鐘,通車即滿負荷運轉,累計車流量突破1500萬車次,為兩地帶來海量、便捷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新動脈”,助力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深圳市與中山市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深圳—中山規劃一體化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5年)》,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六個一體化”發展取得實效。
十二、創新實施“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周半天計劃”,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跑出“深圳加速度”
踐行“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理念,不斷優化兒童成長保障和義務教育培養體系。持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普惠園在園幼兒佔比提高至92.3%。通過多元化、多形式舉辦托育機構和幼兒園開設托班等方式,新增托位4.9萬個。獲評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實施“每天一節體育課”、普及人工智能課程,100所學校啟動“每周半天計劃”試點。全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8萬個,自2020年實施百萬學位建設以來,累計新增基礎教育學位82.4萬個,增量居全國城市首位。
十三、深化“深圳惠民保”“醫保價格通”等創新舉措,讓群眾就醫更加省心舒心放心
構建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支持新建醫院試點打造高水平市屬醫院集團,三甲醫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分別增至33家、29個,推廣“預住院”“無陪護病房”等便民就醫措施,市域就診率持續穩定在98%以上,社康機構診療量佔比達38.7%,“15分鐘社康圈”網點不斷健全,86.1%的高血壓患者、76.6%的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機構就診,基本實現“大病不出深、常見病不出區、健康管理在社區”的階段性目標。深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深圳惠民保”罕見病用藥保障機制,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首創“醫保價格通”引導醫保藥店主動降價,醫保個人賬戶實現線上購藥、省內家庭共濟,實行醫保服務在醫療機構“就地辦”、新生兒“出生即參保”、醫療救助“免申即享”。新增“港澳藥械通”醫療機構6家、總數達10家,獲批藥械拓展至59種,試行粵港救護車跨境直通計劃。
十四、按照“三化一對照”思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經營主體總量保持全國城市首位
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對照世界銀行評估標准的思路,迭代實施優化營商環境3個年度工作方案、105項重點任務。創建“虛擬園區”集成式服務體系,落地“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23件,100%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在全省率先推出“行政執法監督碼”、“隨信綜合查”跨部門聯合監管等,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以不干擾式監管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首創公証文書跨境電子化流轉、音視頻“雙錄”簽名等,境外投資者實現足不出戶、網上一窗通辦商事登記,在增值電信、外資醫院等方面試點放寬市場准入。出台實施降低物流成本等惠企政策,推出集中連片區域開發建設、“信用+融資”等舉措,努力打造綜合優勢更強的產業生態。全年新登記經營主體56.2萬戶,登記在冊經營主體達440.4萬戶,保持全國城市首位。
十五、創新開展黨建引領現代活力小區建設,讓基層治理“看得見、治得好”
組建市委社會工作部,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在全市近5000個小區創新開展黨建引領現代活力小區建設,推動“支部建在小區上、居民小組建在小區上”,形成“居民事居民議、居民事居民定”的小區治理新格局。深入實施黨建引領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建立健全業務制度規范,上線智能分類分撥、智能受理助手等8個大模型應用場景,訴求平均辦理時長同比壓減15%。不斷深化拓展黨群服務陣地體系功能,成為大家願意來、喜歡來、經常來的服務中心、鄰裡中心、活動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