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專題研究創新和人才工作

2月12日,深圳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和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聯合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專題研究創新與人才工作,全方位各領域深層次梳理工作體系和完善制度機制,著力打造最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為深圳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提供堅強支撐。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主持會議並講話,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提出工作要求。
會議指出,近年來,深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創新政策,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把整個城市作為新質生產力和創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各項工作富有成效。
會議強調,我們要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系統、深入進行謀劃,按照抓緊抓細抓實的要求推進落實,以扎實舉措著力培育最好的創新生態,以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和青年人才,為各類企業和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提供更好條件和環境。要加大創新投入,積極構建多元投入機制,推動企業等創新主體加大投入,繼續加大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推動全社會繼續加大投入,持續提升創新投入規模和水平、產出效率和效益。要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既要充分發揮大企業和大學、大院、大所的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廣大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以及社會各方面青年創業者的積極性、發揮好創造性作用,積極推動產學研政深度融合。要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源源不斷引進人才,推動人才協同協作,積極鼓勵學校師生創新創業,面向全社會推動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做好人才住房、子女教育、戶籍、社保、醫療等全方位服務保障,建立健全人才褒獎激勵機制。要發揮科技創新成果作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新技術賦能千行百業,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服務體系。要抓好平台建設,建設好駐在我市的大學、研究院所和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各類平台,加快建設更多公共、半公共創新平台。要抓好載體建設,統籌用好全市現有各類創新載體,建設更多更有影響力的創新載體,積極與全國各地創新載體加強合作。要抓好園區建設,堅持統一標准、優化服務,推進各類實體園區建設和虛擬園區建設。要抓好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好大科學裝置和概念驗証中心、中小試基地等產業轉化設施,建設好新產業發展所需的新型基礎設施。要強化科技金融支持,推動銀行業加大科技信貸等支持,保險業加大科技保險等支持,証券業加大科技企業上市、再融資、並購等支持,基金業加大風投創投等支持。要抓好知識產權工作,支持創造和申請知識產權,支持知識產權的維護保護,引導推動知識產權的有效利用,鼓勵推動知識產權成果交易。要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應用場景,充分挖掘開拓所有可能的應用場景,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應用政策,積極幫助科技創新企業開拓市場。要做好創業和產業化要素保障,建好用好孵化器、眾創空間,做好土地廠房、用工、用能、物流等各種要素供應保障,做好降成本工作。要強化教育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構建從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全鏈條的一流教育體系,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完善以需求為導向、與產業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要深入推進面向國內外的開放創新合作,加強與內地各城市以及港澳台的創新交流合作,積極面向海外開展國際創新合作。要對創新創業者隨時做好溝通交流和政府服務,積極對接各類創新主體,建立廣泛密切聯系,建設主動、精准、智能的整體數字政府,推進政務服務線上線下全渠道深度融合。要優化監管環境,把握好在發展中規范,積極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在合適領域推行沙盒監管模式,為創新發展添動力。要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工程師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投資家精神,積極推進各種創新創業創造精神的深度融合,讓敢於創新、勇於創業、善於創造在深圳蔚然成風。要持續打造高品質生活環境,用心用情用力辦好市民群眾身邊大大小小的事,建設好管理好城市公共設施,抓好平安深圳、綠美深圳、智慧深圳建設,全方位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會議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深刻認識科技創新、創新生態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拓寬視野、提升境界,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干字當頭、真抓實干、埋頭苦干,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見到成效。
深圳市領導程步一、陶永欣、鄭紅波、陳清、張玲,各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記者 林捷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