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兩職校生獲“國獎”上人民日報

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了100名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和100名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錄。其中,來自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黃宏偉和深圳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的瞿雨欣兩位同學上榜。5月8日,深晚記者專訪了這兩名學子,聽他們講述背后的故事。
深信院黃宏偉:參與撰寫兩篇SCI論文,手握1個實用新型專利
“我被人民日報表揚了!”5月4日,黃宏偉激動地把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發布的微信推送《〈人民日報〉報道我校學子!》跟父母分享。他特意找來《人民日報》電子版報道,仔細數了數,自己在六版右下角最后一個。
人民日報的報道,像是給他的大學生活畫上了一個高光閃亮的句號。仔細回想,黃宏偉的大學生活被科研和社會實踐塞得滿滿當當。
黃宏偉的專業是集成電路技術,如今他90分以上的課程超過30門,位列專業第一。在大一的時候,刻苦學習的他就被老師選中,加入老師團隊,開啟了他的科研之路。
在實訓室裡的生活,讓他體會到工匠精神的真諦。有一次,為了優化一個光子晶體的波導,他花了2個月時間,天天泡在實訓室。他要做的是不斷地改結構參數,去嘗試哪一個最好。他先是用仿真軟件試,試到一個覺得可以,就找代工廠將產品生產出來,然后再進行實際測試。“光是找代工廠生產就有8次。”黃宏偉說。通過兩個月的不斷嘗試,他最終將產品傳輸效率從96%提升到了99%。
黃宏偉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研究細節。在校期間,他參與撰寫了兩篇SCI論文,手握1個實用新型專利。他還曾和團隊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斬獲特等獎。這是廣東省職業院校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特等獎。
翻開黃宏偉的個人簡介,社會實踐也是他大學生活燦爛的一筆。他積極投身志願服務,志願累計時長689個小時。作為隊長,他帶領團隊開展“三色”共育“芯”人活動,深入社區、鄉村和校園宣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專業知識、組織公益活動,服務對象超1000人。現在回看,黃宏偉認為下基層的活動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今年6月,黃宏偉就要畢業了。他心中早有了自己的去處——他報名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他說:“這麼多年的社會實踐讓我發現,基層需要年輕人,我很願意在基層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下基層去,隻要祖國需要,我就去。”
深一職瞿雨欣:“校園碼農”代碼量累計達10萬行
瞿雨欣是深圳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網絡信息安全專業的學生,她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抱有熱愛,選擇專業時,她毫不猶豫選擇了網絡安全領域。
學習需要不斷積累,把基礎打扎實。她剛開始接觸計算機基礎、網絡基礎和編程語言時,“特別迷茫”。“一開始,我連Hdfs(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基礎配置都搞不定,對著無數的配置項,找不到頭緒。”
為了掌握這些知識,瞿雨欣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課后,她常扎在圖書館查閱行業前沿資料,從基礎代碼到復雜項目。她堅持每日精進,代碼量從日均10行躍升至140行,如今已累計達10萬行。憑借這份鑽勁,她不僅入選校競賽隊,更成為此專業賽項首位帶隊女隊長。
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爭奪賽電子與信息賽道二中,瞿雨欣帶領團隊斬獲團體金獎。作為賽項隊長,賽事備訓期間她帶著隊友一頭扎進“魔鬼特訓”——日均10小時泡在實訓室,從技術創新攻關到團隊協作磨合,不斷攻克一個個難題、優化方案。4320個小時的日夜攻堅,讓這支年輕的團隊在全球頂尖選手中穩立潮頭。
如今,社會對職業教育學生的看法正發生變化,瞿雨欣對此感受頗深:“大家越來越認可職校生掌握專業技術,實現技能成才的能力和水平。”作為一名中職生,她也更加堅定了在計算機領域深耕的決心。
記者王宇 實習生楊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