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高校扎堆深圳搞創新

廣東省2025年本科普通類(物理、歷史)投檔情況公布后,深圳高校“集體出圈”。從整體數據來看,深圳高校在物理類投檔中表現尤為突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在省內高校中位居前三。歷史類投檔中,深圳高校同樣表現不俗,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深圳大學在全省所有高校中排名前十。
作為985高校首個在深圳市舉辦的本碩博培養體系齊全的高水平校區,哈工大(深圳)招生投檔線在省內“遙遙領先”。打鐵趁熱,9月3日,深圳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支持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高質量發展,可謂是深圳高等教育、科技創新領域的一件大事。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985高校也陸續加碼深圳,在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動作頻頻。9月9日,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深圳)入駐暨場地啟用活動舉行,該研究院正是由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發起設立。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是中央賦予深圳的重任,在高校辦學模式、急需人才引進、產學研協同等方面先行先試。頂尖高校扎堆深圳搞創新,從教學科研到聯合攻關再到成果轉化,正是把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優勢與深圳區位、產業、創新優勢深度融合,搶抓機遇實現互利共贏更大發展。
哈工大(深圳)本碩博培養體系齊全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深圳市合作共建,是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和“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首個在深圳市舉辦的本碩博培養體系齊全的高水平校區。前不久公布的2025年廣東省本科批次普通類投檔情況顯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普通物理類投檔最低分、普通歷史類投檔最低分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名校+名城”產生的特殊效應,讓哈工大(深圳)成為年輕學子向往的學府。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可以具體看看這種特殊效應:
首先是學科建設上,哈工大(深圳)有理、工、管、經、文、藝、法、交叉8個學科門類26個一級學科,包括8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4個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8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這得益於哈工大深厚的學術積澱,也是哈工大持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成果—聚焦哈工大四類杰出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科交叉、國際視野、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四大方向,實施“1+1+X”人才培養體系,學生通過數理基礎、專業基礎學習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就讀的專業。
哈工大(深圳)也緊跟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要不斷優化學科建設,近年來推動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設計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建設,最近又設立了低空科學技術研究院。
其次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市校強強聯合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哈工大(深圳)現有全職院士等國家級人才150余人,專任教師中平均不到5人即有1位國家級人才,相較2020年實現了翻番。高水平、多元化、年輕化、國際化,愈發成為深圳校區師資隊伍的鮮明特色。
在科技創新方面,哈工大(深圳)共有各級各類科研平台近80個,其中省部級科研平台8個。哈深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也正努力打造成為推動哈工大(深圳)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台。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逐步形成了千億級上市或准上市哈工大校友企業。
此次深圳市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約后,雙方將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扎實推動哈工大(深圳)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合作、成果轉化等領域高質量發展。目前哈工大(深圳)二期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未來整體可容納近20000名學生,規劃碩士生、博士生與本科生比例將達到1:1。
持續導入前沿學科頂尖人才重大平台
深圳市積極推進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合作,合辦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支持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北京大學深港(河套)科學創新中心建設。清華、北大也持續加大在深投入力度,持續導入前沿學科、頂尖人才、重大平台。
9月9日,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深圳)入駐暨場地啟用活動舉行,17位首批入駐科研人員集體亮相並發布了近期科研成果。這所研究院也傳遞著清華大學基因,將借鑒丘成桐在清華大學求真書院培養杰出數學人才的成功經驗,從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高度密集產業對基礎科學和交叉科學最強烈的創新訴求出發,吸引全球頂尖人才與團隊,打造集基礎研究、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數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平台。
從1996年成立國內第一所新型科研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到建立清華大學國內唯一異地辦學機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再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清華大學與深圳市的合作不斷結出碩果。清華大學校友也積極參與深圳建設,清華校友創辦的硬科技獨角獸有53家,深圳佔30%以上,清華系上市公司超60家扎根深圳。
北京大學在深圳辦學、辦平台也頻頻有新動作,今年4月26日在深圳同步成立了兩大機構。北京大學在深圳研究生院設立科學智能學院,採用“AI+Science”雙導師制,構建人工智能與基礎科學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培養兼具科學智能素養、跨學科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深港河套科學創新中心揭牌,圍繞材料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聚焦新材料智能設計、存算一體芯片等前沿方向,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基礎研究及技術攻關。
中山大學也與深圳市簽署了合作協議,擴大深圳校區人才培養規模、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學科綜合實力建設,重點建設新醫科、新工科和交叉學科。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等一批985高校的人才培養或者成果轉化平台陸續落地深圳,實現了高校與城市的“雙向奔赴”“共生共榮”,進一步完善了深圳“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深圳現實生產力。
深圳特區報記者 徐興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