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全球科創高地“版圖” 深圳佔據一席之地

2025年09月21日09:18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全球科創高地“版圖” 深圳佔據一席之地

當地時間9月19日,斯坦福大學和國際權威學術出版社愛思唯爾共同發布2025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其中,深圳高校數百名學者上榜。從“中國高被引學者”上榜數量的逐年增加,到在世界頂刊發文數量的不斷突破,再到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前千分之一學科數量的攀升,全球“最強大腦”在深圳的“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全球科創高地的“版圖”上,深圳正在崛起。

全球頂尖科學家榜單發布

深圳高校表現亮眼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包含“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被視為衡量科學家長期科研表現和學術影響力的一個客觀指標,入選意味著該學者在其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世界影響力。

今年,榜單從全球近700萬名科學家中,通過綜合參數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學家,涵蓋22個領域和174個子領域。

在深圳高校中,深圳大學入選學者人數最多,其中89人上榜“終身影響力”榜單,263人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上榜學者數量在非“雙一流”高校中名列前茅。南方科技大學今年上榜“終身影響力”榜單的學者有96人,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有202人。值得一提的是,南科大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朱健康分別在兩個榜單中位居第三。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榜“終身影響力”榜單44人,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66人﹔深圳理工大學上榜“終身影響力”榜單17人,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28人﹔深圳技術大學上榜“終身影響力”榜單9人,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13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上榜“終身影響力”榜單2人,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6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上榜“終身影響力”榜單1人,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4人﹔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上榜“2025年度影響力”榜單3人。與去年相比,不少高校上榜學者數量有所增加,標志著深圳學者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高被引學者 頂刊發文 一流學科

深圳科研全面開花

深圳學者在一些領域的科研實力走在世界前列,這已經不是新鮮事。

今年3月,2024“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南科大有68人上榜,深大42人上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6人上榜,深圳理工大學9人上榜,深圳技術大學3人上榜,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2人上榜。此外,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深圳灣實驗室等機構和公司也均有人上榜。

在高等教育權威數據查詢平台高績重磅發布的《2024年中國內地高校頂刊發文年鑒》中,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在Cell、Nature和Science(簡稱CNS)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510篇,其中南科大全年發文數量大於等於10篇,超越了不少傳統強校,成功躋身頂尖大學行列。

此外,在2024“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深圳高校有19個學科位列世界前五十。深圳大學上榜學科數量34個,其中,17個學科進入世界百強,12個學科位居世界五十強,領跑非“雙一流”高校。南方科技大學29個學科上榜,其中,17個學科進入世界百強,7個學科位居世界五十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12個學科上榜,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和深圳技術大學均有1個學科上榜。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深圳高校上榜的百強學科有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涉及國家發展重點領域、空白領域和急需領域,展現出深圳區域特色與辦學實力。

頂尖學者為何紛紛選擇深圳

留得住更能干得好

越來越多的頂尖學者之所以選擇深圳,看重的不僅是這裡寬鬆開放的科研環境,更在於深圳鼓勵原創、支持長期投入、敢於“闖無人區”和校企合作的魄力和誠意。

前不久公開發布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賦予深圳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重任,並且在高校辦學模式、急需人才引進、產學研協同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同時,深圳不斷釋放強大創新力,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46%,實現總量和強度居全國大中城市雙第二。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5年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中國擁有的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數量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廣州集群躍居全球之首。

近年來,深圳牢牢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著力提升基礎研究策源能力。以河套為例,在一塊不到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集聚了一批香港及國際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和頂級研究中心,成為大灣區“創新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青年人才在深圳不僅有闖的勇氣,更有“創”的舞台。目前,深圳已連續四年位居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三位,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此外,在深圳,高校技術和企業需求間早已搭建起雙向“直通車”,產學研基地、聯合實驗室和創新平台遍布各區,科研成果可以迅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這樣的良性循環也為科研提供了豐沃土壤。

深圳特區報 記者 焦子宇

(責編:王星、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