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魚生放倒深圳三個壯小伙

在深圳工作的24歲青年阿強(化名),最近經歷了一場持續數周的煎熬:反復高熱、腹部劇烈疼痛、每天腹瀉十余次,甚至出現便血。這讓他在多家醫院輾轉,進行各種檢查后仍無明確診斷。
最終,一個關鍵的病史細節揭開了謎底——這一切,都源於4周前他與朋友在外地食用的那頓淡水魚生。更令人震驚的是,與他同行的兩位朋友也相繼出現症狀,三人均被確診感染華支睪吸虫(俗稱肝吸虫)。
關鍵細節引醫生警覺 虫卵檢測成重要突破口
阿強的求醫之路始於普通的腹痛,但病情迅速加重,出現了惡心、嘔吐、每日十余次腹瀉,伴隨發熱和便血等嚴重症狀。醫院的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血常規異常驚人:白細胞和超敏C反應蛋白顯著升高,特別是嗜酸性粒細胞數值高達正常值的數十倍。這種異常指標強烈提示可能存在嚴重過敏反應或寄生虫感染。醫生建議他立即住院並進行骨髓穿刺等進一步檢查。
面對復雜的檢查和預估的醫療費用,阿強感到壓力重重。焦慮之下,他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感染科求診。
接診醫生在詳細詢問病史時,特別注意到了一個關鍵細節:大約4周前,阿強曾與朋友在外地食用過淡水魚生!這一信息立即引起了醫生的警覺。“高度懷疑是華支睪吸虫(肝吸虫)感染!”醫生建議進行糞便虫卵檢測。這成了破解謎團的重要突破口。
很快,檢驗人員就在顯微鏡下發現了華支睪吸虫虫卵,確診阿強患上了華支睪吸虫病。
一人確診牽出更多病例 成虫可在人體內寄生二三十年
阿強被確診后,醫生立即為他開具了特效驅虫藥吡喹酮進行治療。然而,這個故事並未結束。第二天,與阿強一同食用魚生的兩位朋友聞訊趕來就診。他們近期也出現了不明原因的發熱、皮疹等症狀。經過同樣的檢測,兩人的樣本中同樣發現了華支睪吸虫虫卵。
港大深圳醫院感染科醫生解釋,華支睪吸虫的幼虫(囊蚴)通常寄生在淡水魚、蝦體內。當人們生食或半生食這些受感染的水產品時,幼虫就會進入人體。它們在十二指腸脫囊而出,最終移行至肝膽管發育為成虫。這些成虫可在人體內長期寄生達20~30年,持續損害膽管健康。
關於感染后的症狀,醫生表示輕重取決於感染的虫體數量和患者的身體狀況。輕度感染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微的消化道不適﹔中度感染可出現發熱、腹痛、腹瀉等,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會顯著升高﹔而長期重度感染可能導致黃疸、肝區疼痛、膽管炎、肝硬化,甚至膽管細胞癌。
預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徹底加熱煮熟或深度冷凍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感染者存在認識誤區,認為食用魚生后若無症狀就無需檢查治療。醫生特別強調,輕度感染雖無症狀,但虫體仍會持續損害膽管,增加肝硬化、膽管癌等風險。
在預防措施方面,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在食用魚生后立即服藥預防。醫生表示,治療藥物吡喹酮主要作用於成虫,過早服藥無法起效。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確保進食的淡水魚蝦經過徹底加熱煮熟(100℃持續加熱≧1分鐘),或經過深度冷凍(-20℃冷凍≧7天)。傳統的鹽漬、干制、腌制和煙熏等方法均無法有效殺滅虫體。
深圳晚報記者 林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