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1522米深海可燃冰化作“源火”

2025年11月03日11:05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1522米深海可燃冰化作“源火”

  11月2日,十五運會火炬傳遞啟動儀式在深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作為第一棒火炬手接過火炬,開始傳遞。這簇來自南海1522米深海的“源火”,是體育賽場的“聖火”,更是中國深海科技突破的“火種”。這背后,有深圳科技創新力量的堅實支撐。

  當破冰之火,燃動科創之城,這不僅是一場全運火炬的熱情傳遞,更是眾多科技企業的攻堅接力。

  燃冰成炬

  深海之火見証灣區夢想

  十五運會聖火的點燃,本身就是科技與體育的深度“握手”。

  今年10月9日,在南海1522米深的海馬冷泉口,科研人員通過遠程操控“可燃冰原位採集分解及引燃裝置”,採集海底滲漏的甲烷氣體,合成可燃冰后經降壓分解,再利用太陽能光伏供電,在“燃燒室”中實現深海引燃,呈現“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水火交融奇觀。

  如今,這束“源火”在深圳迎來高光時刻。從蓮花山到前海,薛其坤院士順利開啟火炬傳遞,深圳本土研發的機器人“夸父”作為“0”號火炬手,以精准傳感技術完成跳躍點火﹔顏寧、毛軍發等院士組成的“院士天團”接棒奔跑,體育精神與科創基因在此刻交相輝映。

  破冰之旅

  “藍鯨1號”點燃能源之光

  “源火”的採集,不僅是一次點火儀式的創新,更是中國深海科技艱苦攻關的卓越成果。

  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承擔此次試採任務的,是由中集集團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藍鯨1號”。這個平台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50米,被譽為“海上巨無霸”。

  2017年5月18日,台風“苗柏”逼近,“藍鯨1號”卻穩穩“釘”在南海,最終累計產氣超30萬立方米,打破產氣時長與總量兩項世界紀錄,使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海域可燃冰商業化試採的國家。

  2019年,“藍鯨2號”再續突破,助力第二輪試採優化海洋工程能源系統,2020年更創下日均產氣2.87萬立方米的新紀錄。

  從“摸黑”到“領跑”,“藍鯨”系列的每一次點火,都是中國面向深海吹響的“沖鋒號”。

  薪火相傳

  深圳科創踐行體育精神

  “‘藍鯨1號’代表著當今世界海洋鑽井平台設計建造的最高水平,我們感到很自豪,也很感慨。就在十幾年前,我們在世人眼裡還是‘小白’、是‘菜鳥’,現在沒人小瞧我們了。只要團結一心、埋頭苦干,沒有中國人辦不到的事情。”中集海工助理總裁陳有孝表示。

  深圳正以實實在在的成果,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體育精神寫下科技注腳。

  “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首次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全市各類創新載體超過4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每平方公裡約12家﹔347家企業進入第七批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單,數量居全國首位……

  “源火”,這簇取自深海、由深圳科技助力點燃的聖火,不僅見証了中國深海科技的攻堅克難,也同樣成為深圳科創精神薪火相傳的生動載體。

深圳特區報記者 吳徐美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