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繁忙的“枢纽城区”如何跑出加速度?深圳罗湖将打造3个交通圈 

2017年12月25日14:26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30分钟到前海 60分钟到汕尾

  在12月22日举办的罗湖“双周发布”交通专场活动上,罗湖交通运输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开封作主题发布。

  车辆增加、道路建设、规则制定、文明提升……诸多选项叠加,需要一个更为成熟而强大的“操作系统”来接盘。罗湖拥堵的原因是什么?罗湖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如何?罗湖需要一个怎样的交通体系?

  老区为治堵开出了一副“复方药”。随着人口密度和汽车数量不断提升,罗湖提出了“人车和谐共融”的理念。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成为罗湖首选,轨道+中运量+常规公交+慢行为主体,一个“公交都市示范区”呼之欲出。

  如果说公交为罗湖交通主导,那么枢纽便是核心。据悉,罗湖将围绕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多层次交通集散枢纽、构建“东进战略”交通枢纽、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3个“交通枢纽”作用做文章,着力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一体化建设,以及国铁、城际铁路和干线路网建设,高快速路和口岸集疏运体系建设。

  据了解,自2014年至今,罗湖交通局开展了一系列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累计完成治堵工程16项,工程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了包括建设路—解放路交叉口改造、黄贝岭公交路内换乘枢纽建设在内的治堵工程,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数据显示,2017年罗湖区工作日早晚高峰交通运行指数4.1,平均车速25.5km/小时,较之2016的平均车速提高了约5%,交通运行状况明显好转。

  一味地修路,无法解决拥堵问题,罗湖通过规划打通深圳东西交通瓶颈,辅以精细化管理,并着力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一体化建设,如此才能满足城市更新后不断增加的总体交通需求。罗湖拿出的治堵方案是将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立足于“短平快”,重点从公交改善和拥堵治理两方面开展。

  如果你乘坐和谐号来到深圳,笋岗、东门、国贸、人民南等深圳的标志性地标,将会一个个地从你眼前闪过。这些地标,曾经也都是让深圳人“头疼”的堵车之地。

  情况正在发生改观。罗湖交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构建“10分钟、30分钟、60分钟”3个交通圈。10分钟,进入快速路、轨道快线;30分钟,到达前海、宝安、龙岗、坪山以及大鹏新区;60分钟,到达东莞、惠州、河源、汕尾。

  这一消息,是记者在12月22日举办的罗湖“双周发布”交通专场活动上获悉的。罗湖交通运输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开封在会上发布,要打造“畅通罗湖”,让最繁忙的“枢纽城区”跑出加速度。

  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打造“公交都市示范区”

  当汽车增加跑赢城市道路改扩建时,公共交通成为提升交通品质的关键。罗湖治堵自有一套,不是机动车优先,而是公交优先、轨道优先。因此,罗湖首打公交牌,通过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及提升自行车道网络等方面,提升运行效率和交通品质。

  如何改善公共交通?罗湖提出了“人车和谐共融”的理念。这意味着,罗湖治堵不是一味地“限”,而是从多方面思考怎样“疏”。比如完善公交基础设施,罗湖的做法是在全市公交线网优化调整计划和公交系统建设计划的基础上,从交通拥堵治理的角度出发,重点优化公交停靠站和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具体来说,针对难以满足乘客候车需求、大巴列车化严重的公交站点,罗湖拟通过增设分站或进行港湾式改造,来降低公交进出站延误、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增设公交专用道、优化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形成快速化、网络化、连续性的公交专用网。

  完善慢行交通网络难道是在为交通减速吗?其实不然,慢是为了更好的加速度。记者了解到,罗湖根据辖区自行车出行需求,通过增设立体过街设施,例如建设天桥(地道)等立体过街设施,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周边慢行系统,同时提升和完善自行车系统。以完善自行车系统为例,罗湖选取碧波等典型居住和商住混合片区,构建慢行单元,将自行车出行的发生点(如居住区)、吸引点(如典型轨道站点、公交站点等)及两者之间的自行车道网络作为整体,进行全面改善与提升,进一步提高自行车出行的便捷性和吸引力,让居民自发自愿地选择绿色出行。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万年良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随着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大量通勤、旅游、购物需求,罗湖未来的交通量将会增加50%。“未来在交通枢纽模式上,应该建立以公交为主导、枢纽为核心的主体交通方式,扭转以道路为主导的方式,这是未来的目标”。

  技术助推交通升级拥堵节点实行“精细化”管理

  不仅在交通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罗湖还通过新型技术+“精细化”管理来助推城区交通升级。李开封告诉记者,罗湖将全力推进慢行系统建设,解决公交出行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包括围绕轨道枢纽,打造站点1km以内的自行车道全覆盖,完善站点500米内的步行设施及打造多层级的立体步行系统,拓展重点片区步行网络,应对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大规模交通需求。

  有别于对车辆的限行限购措施,罗湖通过技术手段来缓解交通拥堵,无疑在细节上更容易被接受。解决拥堵罗湖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重点治理主要拥堵点、路段。比如针对现状典型的拥堵路段或节点(如解放路—建设路交叉口等),制定改善方案和工程措施;通过压缩车道宽度增加车道数、规划潮汐车道等(如布吉路—文锦路),提升高峰时段瓶颈路段通行能力;针对现状路面破损、坑洼路段(如宝洁路等),进行路基、路面专项整治等。

  以上只是对硬件的管理与改善,治堵的“药方”还少不了一剂“妙药”,即优化交通组织管理。针对部分拥堵严重片区(如田贝水贝片区),罗湖研究决定实施单行交通,从而盘活交通微循环;针对具备条件的交叉口,罗湖则实施禁左管理、提前分离右转交通等措施,简化交叉口交织车流,提升道路的运行效率。

  ■样本:罗湖治堵打出“组合拳”

  案例1:打通交通瓶颈 建设路—解放路交叉口改善工程

  位于深圳市罗湖商业中心区、东门商圈内,紧邻地铁“老街”站的建设路—解放路交叉口,是罗湖区重要的交通节点。项目实施前,建设路—解放路交叉口经常能看见这样的一幕:准备左转或者调头的车要在短时间内横穿多条车道,导致原本车流密集的直行车道必须中断,多辆车交织在一起造成拥堵。

  罗湖区交通局分析得出,该交叉口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交通流量大,总体服务水平为F级,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由深南辅道驶出、在建设路—解放路交叉口左转或调头车辆需在短距离内(约40m)横穿4条车道,对建设路跨线桥北向直行车辆形成严重干扰,造成北行车辆长排队。

  找出问题后就要对症下药,交通局采取了如下举措:增设外侧左转专用进口道,保留现状内侧左转及调头车道,实现“内侧车辆内侧左转”、“外侧车辆外侧左转”。

  这些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如何?据了解,现在基本看不到从深南大道辅路驶出的左转车辆,会对北向直行车辆形成“横切式”阻挡。此外,高峰时段交叉口饱和度已由改善前的1.01下降为0.89,通行效率提升的同时减缓了交通压力。

  案例2:优化交通组织 水贝片区单行交通组织改善工程

  站在水贝片区的贝丽北路口,拿着之前的对比图你会发现,本就不宽敞的道路上双向行驶的车辆变为单向行驶。纵向望去,感觉道路变宽了许多,整齐有序的交通能给人带来不少“安全感”。

  众所周知,水贝片区是深圳市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但此前该片区一直存在交通组织不合理、交通环境较差、交通拥堵趋于常态化等问题,难以满足珠宝产业发展和片区居民交通出行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交通局提出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方案就是:单向通行。具体措施是:水田一街由南向北单向通行、水田二街由北向南单向通行、水贝二路(翠竹路至贝丽北路)由东向西单向通行及贝丽北路(水贝二路至布心路段)由南向北单向通行。

  单向通行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水田一街、水田二街交通服务水平分别保持在C级和D级,道路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水贝二路(贝丽北路-翠竹路)饱和度由实施前的1.09下降到0.94,服务水平由F级(拥堵)提升至E级(缓行),交通拥堵状况明显缓解。

  案例3:提升慢行交通品质 黄贝路慢行设施改善工程

  现在骑行在黄贝路的居民不用那么“提心吊胆”了,道路两旁开设了独立自行车道,自行车再也不用和行人抢道了。

  由于黄贝路沿线两侧以居住小区为主,还分布着动漫基地、罗湖区图书馆、音乐厅及多所学校等,行人流量大。项目实施前,黄贝路没有独立自行车道,自行车大都在人行道通行,经常与行人相互干扰。

  针对上述问题,交通局将黄贝路机动车道由原来的10米压缩为7米,将“省下来”的宽度设计道路两侧的1.5米宽自行车道,并将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隔离,为自行车出行提供了一个安全、独立的空间。

  这样一来道路资源就被二次开发,这个做法也引来市民点赞。问卷调查统计显示,91%的受访者认为人行环境、步行安全性有明显改善,94%的受访者表明交通秩序有明显改善,79%的受访者过去一周自己或者家人有采用自行车出行。

  ■延伸:如何围绕3个“交通枢纽”做文章?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罗湖既是“东进战略”的桥头堡,也是时尚消费中心。

  罗湖坐拥深圳火车站,每天开行广深城际列车110对;拥有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莲塘口岸(在建)3个过境口岸,数量全市最多;这里还设有长途汽车站5座,道路总里程276.7公里;共有6条轨道线路,总长36.2公里,轨道密度位居各区前列……作为当之无愧的交通“枢纽城区”,这里的交通压力特别大。罗湖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决定了其必须加快转变交通出行模式,建立以枢纽为核心,“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为主体的交通出行模式,用轨道引导城市空间布局。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记者从“双周发布”会上获悉,罗湖将围绕3个“交通枢纽”作用做文章:一是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多层次交通集散枢纽,着力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一体化建设;二是构建“东进战略”交通枢纽,推进国铁、城际铁路和干线路网建设;三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推进高快速路和口岸集疏运体系建设。

  布局“国际消费中心”交通枢纽11号线将东延至罗湖

  积极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多层次交通集散枢纽,罗湖的目的是着力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一体化建设,满足城市更新后罗湖不断增加的总体交通需求。

  首先是新建5条、延长3条地铁线路。记者了解到,罗湖将在现有6条地铁线路的基础上,新建5条地铁线路,延长3条地铁线路,建成总里程约77公里的地铁网络;线网密度约2.05km/平方公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新建的是8号线一期、14号线、17号线、24号线、25号线,延长的是2号线东延、5号线西延、11号线东延。大家现在非常关心的2号线东延已经开工了,建成以后在莲塘站转乘8号线去盐田、大梅沙就方便了。”李开封介绍道。

  未来,罗湖将形成多层交通集散枢纽体系,支撑“一河六圈三带”片区发展。建立与轨道、公交一体化融合的接驳系统,延伸轨道服务范围。在站点500m范围内打造全天候的步行接驳系统,在站点1km范围内打造连续便捷的自行车接驳系统。

  依托“一半山水一半城”的优势,罗湖还将重点沿“大梧桐产业带、布吉河”打造集自然生态+休闲景观+都市活力于一体的“一横一纵”(大梧桐绿色生态休闲廊道和布吉河都市创意休闲廊道)的城市绿色休闲廊道,最终构筑“山、湖、河、城”特色慢行休闲廊道系统。

  构建“东进战略”交通枢纽珠三角、河源、汕尾1小时可达

  罗湖是“东进战略”的服务高地、战略平台,承担着“融入东部、服务东部”的使命,是“东进战略”的交通枢纽。为此,罗湖计划推动广深铁路与赣深铁路、厦深铁路过轨互通,谋划将高铁引入罗湖,开通东向城际列车,实现与珠三角、河源、汕尾1小时可达。

  记者了解到,罗湖将加快对外道路建设,强化对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如有望于2018年底通车的坂银通道南起黄木岗立交,北接坂雪岗大道,终于环城路路口;东部过境通道以莲塘口岸为起点,终点与深汕、惠盐高速公路相接,全长31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罗湖还在研究布心路主线下沉,释放城市空间,激发片区活力;翠竹路也将北延,加强罗湖与布吉片区的交通联系,为罗湖棚户区改造增加一条对外通道。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建全国最大直径盾构隧道

  “罗湖是连接香港最便捷的区域,每年口岸通关人次达到1亿,通关车次达到850多万,是当之无愧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李开封介绍,罗湖将完善口岸集疏运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高快速路和关键节点建设。

  罗湖采取的举措包括建设春风隧道,其西起滨河大道上步立交,终于沿河南路新秀立交,全长约5.08km,是全国最大直径盾构隧道;沿一线快速通道西起广深高速福田收费站,东接东部沿海高速,可分担大量的东西向过境交通;东湖立交将利用现状爱国路高架桥,新增2条直行匝道与2条转向匝道进行改造,实现过境交通、沿线片区交通的立体分隔;新秀立交和罗芳立交的改造,同样将大大提升节点通行能力。

  罗湖交通运输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开封:“开展治堵工作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记者:罗湖大量的城市更新会创造很多新的交通需求,在现有路网基本定型的情况下,罗湖要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发展模式以满足需求?

  李开封:考虑到现状条件的制约,罗湖区将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全面发展公共交通,以交通枢纽为核心,将罗湖区打造为以轨道+中运量+常规公交+慢行为主体的“公交都市示范区”。为此,我们构建了大剧院、清水河、湖贝、东门—国贸4个轨道换乘枢纽,还有9个市级公交换乘枢纽,7个区级的公交换乘枢纽。路网建设方面,我们也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把现有道路能拓宽的拓宽,支路能增加的就增加,加密重点片区的次支路网建设,打通片区微循环,实现小街区、高密度的路网结构。

  记者: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途经的清水河、布心、东晓等片区交通发展较为滞后,罗湖将有哪些改造措施?

  李开封: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交通问题很复杂,必须依靠枢纽带动、轨道主导的综合性交通体系才能解决。以清水河片区为例,我们将重点打造清水河交通枢纽,接入地铁14号、17号和25号线,同时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打通梅布通道等,优化提升片区路网结构。此外,我们还在清水河、东晓、布心片区,规划了中运量轨道交通线路T1、T2线等。

  记者:在交通拥堵治理方面,未来罗湖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开封:在开展治堵工作这方面,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哪个地方堵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他们的实际诉求,重点从优化交通组织、打通交通瓶颈等方面来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比如田贝水贝片区,在交警部门和街道办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片区部分路段实施了单向交通组织,在布吉路、文锦路部分路段实施潮汐车道,取得良好效果。明年罗湖还将开展红岗路(清湖山庄公交站段)拓宽、莲塘片区莲十路—仙湖路交叉口改善等治堵项目,这些项目在之前召开的罗湖民生项目人大代表评估论证会上获得了95%的得票率。后续还将持续推进优化罗湖交通拥堵的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居民出行环境。

  撰文:记者 苏梓威 见习记者 祁觊 摄影:记者 鲁力 策划/统筹:吕冰冰

(责编:徐可欣(实习生)、李语)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