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城管:没有存在感才是最大成就

2017年09月11日10:00  来源:南方日报
 

  台风刚过境,你出门办事,一路整洁有序,你会不会想想:这一切是怎么来的?马路上,公园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纤尘不染,你是否已经习以为常?

  只需要一天,城管部门不工作,你就会强烈地“惦记”他们。正如罗湖城管局局长刘亚峰所说,也许局长可以消失一天,但城市的环卫工、绿化工、市容监督员等“一天也不能缺”。

  他们是清扫着罗湖城区1027万平方米和31个城中村的3200名环卫工人,他们迎高温,顶暴雨打造着罗湖;他们是建公园修绿道,管养着罗湖130万平方米绿地,26000多棵行道树,34座天桥立交桥绿化,129个社区公园的市容绿化工作者;他们是身穿制服穿梭在罗湖的大街小巷,从深夜到凌晨维护市容秩序,清理乱摆卖,超线经营等15大类532个案由违法事项的城管执法者和一批市容巡查员……

  “我认为他们是最可敬的人。”上周五,罗湖“双周发布”城管专场在罗湖区新闻发布厅举行,罗湖区城管局局长刘亚峰如是说,“是他们始终守护着这座城市”。“双周发布”现场,刘亚峰用心用情讲述“我们身边最可敬的人”的故事。

  台风“三连击” 他们守护这座城市

  还记得前段时间来势汹汹的台风“三连击”吗?面对“天鸽”“帕卡”“玛娃”,罗湖经历了一次次的应急抢险,以及一次次的应急恢复。“每次台风袭击,我们都要在台风到来前清理加固,台风中应急抢险,台风过后复净评估。”刘亚峰介绍,20多天,罗湖区的城管干部、“三防”干部,所有的园林绿化工人都是在没日没夜地工作。

  城管往往是最容易为人们忽略的团体,但他们的存在对于一座城市有着必不可缺的重要意义。

  凌晨4点,静悄悄的街上没什么行人,他们便开始对街道进行全面大清扫。伴随着扫帚的沙沙声,班组成员分散到各自对应的区域,专心开始工作。这并不轻松,深圳年轻人多,充满朝气活力,夜生活格外丰富多彩,这带来了大量的路面垃圾,食物残渣、包装袋、竹签等随处可见。有时污垢会渗入到地砖,他们便需借助高压冲洗和专用药剂还地砖“本色”。

  这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员——环卫工人的日常工作状态。“大家都知道,环卫保洁工作是一个苦脏累的行业,垃圾的臭味让普通人退避三舍,但我们可敬可爱的环卫工人们却要与之整日整年接触。”刘亚峰说,他们的工作是那样平凡,平凡得甚至让我们忘记他们,忘记我们干净的环境原本是来之不易。

  环卫工作并不是城管的全部,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群城市市容设计师。罗湖的社区公园和市政绿地是美化城市面貌、温润城市繁忙节奏、柔和邻里关系、增添街区生命力的“珍珠”。罗湖建区多年,伴随着城市发展和轨道建设的步伐,这些“珍珠”有的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光泽,有的则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2012年以来,这群市容设计师便在罗湖的街区中,通过区位分析和实地考察调研,择选城市遗珠,按照计划分批进行改造提升,通过修复公园设施,优化绿地植被配置,最大效率唤醒社区公园活力,使城市街区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精致精品精彩” 让大街小巷充满生机

  “怎么才能打造有序的罗湖?怎么才能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我们倡导‘721’工作法,就是要让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刘亚峰在“双周发布”现场介绍了罗湖执法工作者的“高招”——“721”工作法。

  罗湖的城市管理“高招”还有不少。为街头卖早餐的流动摊贩申请爱心早餐车;创新采用“公众参与+多元自治”的管理模式,巧妙解决业主在社区里卖菜导致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花两年时间追踪两宗乱抛垃圾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罗湖城管人智慧和毅力的体现,他们让罗湖的大街小巷充满生机,为打造“精致、精品、精彩”罗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要管好一座城,离不开“侦察兵”和“排雷兵”。他们有时候伪装在大街小巷的人群里,有时候穿梭在城中村、商业旺区中,或许你察觉不到他们,但你身边的大大小小的城市管理脏乱差问题已经被记录在他们的手机里。

  “自从当了城管局长就没有颈椎病了,因为我出门就是东张西望,看看哪里有垃圾,有没有绿化不整齐的地方。我们有一批专业的监督员,他们每天都在路面上巡查,手里拿一个手机,他们是安全城区的打造者。”刘亚峰打趣地说。

  记者了解到,罗湖监督中心的119名信息采集员是全市处理效率最快的队伍,是安全城区的打造者。近3年来,这些采集员上报了3577宗井盖破损,331宗道路塌陷,4209宗道路破损,393宗行道树倒压,181宗自来水管破裂,12宗山体滑坡。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都是采集员们日以继夜的辛劳付出。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是他们为我们默默负重前行。”刘亚峰如是说。

  的确,对于罗湖城管来说,没有“存在感”才是他们最大的成就。

  数读罗湖城管工作

  3200名环卫工人,清扫罗湖城区1027万平方米的街道和31个城中村。

  罗湖的园林科、市政绿化、绿道在岗工人约300人,养护全区约13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26000多棵行道树、34座天桥绿化、129个社区公园和面积约3900万平方米森林。

  目前罗湖共有公园140个,其中市属公园11个,社区公园129个,绿道规划155.2公里,形成一环(罗湖魅力环)三廊(布吉河生态绿廊、排洪河水生态绿廊、梧桐山河山水绿廊)四网(都市生活网、郊野生态网、都市休闲网、山水活力网)的格局。

  近3年来,罗湖监督中心的119名信息采集员上报了3577宗井盖破损,331宗道路塌陷,4209宗道路破损,393宗行道树倒压,181宗自来水管破裂,12宗山体滑坡。

  案例

  城市美容师

  台风过后一个环卫班组一天清理垃圾超3.5吨

  今年第13号强台风“天鸽”正面袭击深圳后,吹落的断枝、树叶和散落的垃圾随意“躺”在路面,一个班组的环卫工人(11人)一天内清理的垃圾超过3.5吨。仅4天后,第14号台风“帕卡”接踵而来,他们又迅速清理雨水篦子、疏通下水道,防范内涝灾害……

  “罗湖可以没有城管局局长,但不能一天没有环卫工人。”罗湖区城管局局长刘亚峰如此评价环卫工人。面对突发情况,城市的环卫重任落在这群城市美容师身上,其实,他们日常工作并不轻松。

  按照环卫作业的标准规范,地上产生的垃圾要随时清扫,行人随手丢弃的垃圾,在地上不能存留超过半个小时。因此,全体班组成员需要不间断地在路面来回巡检,及时发现散落的垃圾并清理保洁。

  夏天的深圳常常是“烧烤模式”。为防止晒伤,环卫工人的工作服都是长袖长裤,捂得严严实实,捡废瓶子、搬废纸盒、扫纸屑、铲小广告……从北到南循环往复,汗水数次从皮肤渗出,一天下来,橙色的环卫服上布满了白花花的“盐渍”。

  环卫工人的艰辛劳动也得到了温暖的关怀。一直以来,以“关爱环卫工人”为主题的各项活动从未停止,罗湖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设置了100座环卫工人休息室,区委宣传部与城管局联手推出“点赞送水”活动,罗湖城事义工倡议发动罗湖沿街商家设置了151个环卫工人“爱心续水站”等,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来自这座城市的浓浓暖意。

  市容设计师

  平均学历研究生以上

  “最美绿道”“中央公园”是其代表作

  分布在罗湖街头巷尾的社区公园和市政绿地出自谁手?他们的设计者是一群平均学历研究生以上,来自建筑学、景观设计学、园林设计学等不同专业的城市市容设计师。

  曾经,隧道上密布的蚊虫鼠蚁让不少市民对翠湖社区公园敬而远之,经过市容设计师们对隔离林带进行“整容式”的改造,结合林带里原有的排水管渠进行水道梳理引流,打造出了拥有潺潺溪流的湿地景观。同时借助布心山位置的天然优势,让整个社区公园在日间成为避暑胜地。

  走在罗湖街区,街角突然出现的花景也让不少市民颇为惊喜。罗湖在商业、金融和休闲文化核心街区内运用精品花卉及现代造景手法,打造出了“花漾街区”。在爱国路的街头绿地,花卉与色叶灌木、雕塑和景观小品形成了“街心花园”。

  如果说公园是散落在城市的珍珠,那绿道就是串起珍珠的线。目前,罗湖共建成绿道155.2公里,基本形成“一环三廊四网”的绿道格局。其中的梧桐绿道融山水、休闲、生态和文化于一体,被市民誉为“深圳最美绿道”。现在,罗湖的34座天桥、立交桥都实现了立体绿化,被誉为深圳“中央公园”和罗湖“绿肺”的罗湖体育休闲公园一期,都是市容设计师的“代表作”。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而到了夜晚,罗湖则用灯光点亮夜空。“设计师”们利用灯光和楼体本身的涂色对罗湖商务中心大厦的四个面进行了内透光景观提升,点亮了“金色罗湖”,使得夜晚的深南东路上又多了一个耀眼的地标性建筑。接下来,罗湖还将对城市照明系统进行综合提升。

  市容执法者

  “公众参与+多元自治”

  协助摆摊商贩引来市民点赞

  在许多人的固有概念中,城管与小摊贩之间的关系是紧张且尖锐的。但在罗湖,二者之间居然发生了暖心的小故事。

  吴某是一个经常在翠竹街道乱摆卖的小摊贩,今年6月,吴某由于乱摆卖被翠竹街道执法队依法叫停,但吴某的生活问题没有解决。后来吴某了解到有一个政府的爱心早餐工程正在招募加盟商,于是她找到翠竹街道执法队队长陈跃寻求帮助。后来,吴某最终获得了加盟政府爱心早餐工程的资格,拥有了一个5平米左右的早餐档。

  南湖街道创新的“公众参与+多元自治”的管理模式也备受关注。该模式中“多元自治”是核心,具体分为物业自治、商家自治和摊贩自治,通过“引、堵、疏”相结合的方式,调动有关人员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流动商贩沈阿姨是流动商贩自治的代表之一,她从罗湖芙蓉小区卫生的“影响者”变成了“维护者”。街道为她在小区一角树立了固定的架板用来摆放她售卖的蔬菜、水果,同时她担负起了“三角地”小广场的清洁工作。自从该小区成为“多元自治”试点后,小区的环境卫生任务得到分解,物业、商家和商贩各负其责,沈阿姨对政府“化堵为疏”的举措感到满意。

  不过,“721”工作法虽强调服务和管理,但并不意味着执法工作的软弱和对违法行为的妥协。“践行‘721’的同时,我们不断强化执法为民理念,恪守文明执法准则。但对于暴力抗法行为,我们坚决以法治暴,运用法律手段捍卫执法尊严。”刘亚峰如是说。

  城市监督员

  城市“侦察兵”和“排雷兵”

  24小时在线 随时等你来Call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时伪装在大街小巷的人群里,有时穿梭在城中村、商业旺区中。也许你察觉不到他们,但你身边大大小小的城市管理脏乱差问题都被记录在他们的手机里。他们不仅要对市、区属责任单位的案件处理结果进行现场核查,还要对市民投诉的各类问题进行现场核实。他们是城市的“眼睛”——城市监督员。

  每人每个班次平均巡查的公里数接近22.62公里,监督员们却有着很高的执行力和效率。据了解,罗湖的监督员到现场核实核查的效率全市第一,其中现场核查责任部门处理结果的平均时间仅为5.4分钟,而市里平均时间是37.2分钟。

  城市管理有问题找谁?无论何时何地,罗湖的城管热线都是24小时在线,365天随时接待。作为城市的“耳朵”,12319城管投诉热线的接线员,每天需要接听80多个热线电话,一个投诉问题,需要经过登记、办理、立案等8个环节的操作。

  接线员值班长罗洁纯就是这群“深圳市巾帼文明岗”的代表。今年2月,采集员发现罗湖某处人行道消防栓爆裂对交通造成了不小影响。罗洁纯立即通知市水务集团前去处理,期间她又多次与市水务集团沟通了解情况,直到该水栓修复后才放下心头大石。

  对话

  罗湖区城管局局长刘亚峰:

  “日本花30年做成垃圾分类,我们10年能做成就是成功”

  记者:垃圾分类正在全市推广,这些垃圾分类投放后究竟能不能被有效回收利用或处理?

  刘亚峰:现在餐馆的餐厨垃圾已经实现固定收运了,绿色垃圾桶便是专门的餐厨垃圾桶。我们在每个小区会设置一个固定收集点,物业管理处看到收集点满了以后,会拨打统一的清运公司电话,清运公司会将大件垃圾拉到处理厂后进行回收粉碎处理。

  对于市民关心的有害垃圾,以废旧电池、废旧玻璃为例,我们统一指定了一家公司,他们会巡查小区,一旦回收箱满了便会收集。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想实现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客观上来说,垃圾分类工作才刚刚起步,还不完善,但是我们不要气馁,我们要坚持做,日本用了30年做成,只要我们坚持,10年做成垃圾分类这件事,我们也是成功的。

  罗湖居民何伟杨:梧桐绿道很美,我们平时跟朋友都会去那里走走,但离我们居住的地方远一点。请问除了开始建设的淘金山绿道,罗湖区还有没有规划其他绿道?

  区城管局绿委办主任阳世明:淘金山绿道计划今年完成60%,明年能够建成。我们现在正在规划水库南侧和北侧的绿道,准备形成环深圳水库绿道,这个正在规划中。我们还在规划建设郊野绿道,希望能让罗湖区的绿道品质得到更多提高。

  记者:市民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怎样的途径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

  刘亚峰:我们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城管监督平台12319,这是目前最快、最专业、最有效的方式;二是关注“罗湖城事”的微博微信,其中有报料平台可以上传视频、照片,我们能做到24小时应答、24小时处理;三是罗湖社区家园网以及罗湖电子政务网,它们都是24小时接受大家对城市管理的热线投诉。

  记者手记

  如何管理好一座城?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群在罗湖的城市美容师、市容设计师、市容执法者和城市监督员们,保障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医联体现场会等活动、项目的顺利进行,也让罗湖在台风过后依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这背后需要用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并不简单。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水平,以及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理念,是罗湖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从一条扫把、一块抹布等具体行动出发,一点一滴维护好罗湖市容市貌,让罗湖真正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城区,罗湖城管不断行动。细节中能看见品质,罗湖城管在街上调研的时候,多次发现地铁口的烟头特别多,便与烟草专卖局联手打造了“烟头不落地,罗湖更美丽”项目,计划设置807个室外吸烟区,现在已经设置了321个。

  在万象城边打造的花漾街区嘉宾公园,通过具有强烈现代感的钻石切割及立体化设计,在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路段,营造出“花海”的视觉效果。这是罗湖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个缩影。

  除了城管执法人员和辛勤的环卫工,一群高学历的城市设计师也参与到城市治理之中。大力倡导“721”工作法、创新“公众参与+多元自治”的管理模式……这些都让罗湖的城管与时俱进,不断向前。

  罗湖区城管局局长刘亚峰说,这样做带来的好处就是许多群众从“黑”(质疑城管)转“路”(持有保留态度),再由“路”转变为“粉”。

  如何管理好一座城?罗湖正在不断实践,未来或给出最好的答案。

  记者 苏梓威 见习记者 祁觊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