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白衣战士冲锋在前

2020年02月07日08:4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战疫,白衣战士冲锋在前

  最危险的地方,从来都不缺白衣战士的身影。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袭来。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就在这天的凌晨,广东省公布了首例确诊病例,在深圳!

  警报拉响,战鼓敲响,深知病毒危险,深圳的医护人员依然选择“逆行”集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无惧无畏,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战疫最前线,誓要打赢这场疫魔阻击战。

  请战:号角吹响白衣战士火速集结

  此次疫情,深圳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选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确诊和疑似病例患者的集中收治医院。

  疫情就是命令,号角吹响,白衣战士火速集结。

  1月15日,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袁静到日本旅游的第二天。当知道疫情发生,她当即脱离旅行团,第二天就买票飞回国,赶到病房。陪女儿出国旅行,是她答应孩子考上大学的“礼物”。但是因为每年春节的值班,这份“礼物”拖了两年。可这次,她又“爽约”了!

  和她一样放弃和家人春节旅行的,还有医院的副院长何清。为了带90多岁的父亲去旅游,他筹划了很久,但当了解到疫情的严重性,毅然留了下来。虽然知道对于90多岁的父亲而言,这次取消也许是永远的遗憾。

  “爸妈,因为这场疫情,我们还是取消大年初三的婚礼吧。”大年初一,P3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杨扬拨通了重庆老家的电话,取消了已经筹备半年的婚礼,留守战场。

  陈涛是肺病二科的医生,主动请战支援发热门诊,而他的妻子,消化内科护士何小琴也请战支援感染三科。年幼的孩子生病,夫妇俩却同时值夜班。考虑医院危重病人增加,工作繁重,他们毅然把泪眼婆娑的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照看,心酸而笃定地赶赴工作岗位,只在心中默念着:“孩子,对不起,等我们回来!”

  ……

  面对来势汹汹疫情,医务人员选择了奋勇前进,冲上“火线”。一封封按了红手指印要求到最危险一线的请战书递交到医院领导的手上,他们中,有参加过“非典”的老战士,也有年轻的新兵。作为当年“非典”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医院,“非典”精神早已渗透进了一代又一代医院员工的骨髓。战疫至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有332名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志愿冲锋在疫情防控“火线”。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不仅在定点医院,深圳的各大医院发热门诊、疾控、急救、社康……各个防控关键环节的医务人员都在迅速集结。他们有的刚回到老家,调头就往回赶,有的甚至坐不上车,硬是走了5小时山路用脚赶飞机;他们有的清晨出发,来不及和家人告别,一投入工作就是大半个月,至今没回过家;她们有的剪去了留了多年的长发,只为了更好地应战……

  随着疫情的发展,为了缓解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压力,深圳开启“第二病区”和“第三病区”,收治两次核酸结果为阴性的疑似病例患者。

  接到任务,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100多人全力奋战,只用了36小时就把禾正病区从普通病区改造成具备清洁、污染“双通道”标准的感染病区,开放110张病床,收治病人。

  深圳大学总医院也动员了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仅用一天的时间就组建了有多间单人单间病房的作战室。

  深圳医务工作者以“深圳速度”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

  敢战:面对危险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

  每一例患者的确诊离不开实验室的病毒检测。

  将收到的样本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灭活病毒,核酸提取,试剂配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于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研究所呼吸道病毒组的组长彭博来说,这是每个样本操作的常规动作,但却是步步惊心。因为距离病毒只有二三十厘米,稍有不慎,就容易感染。

  一批又一批的样本检测,与病毒朝夕相处,彭博和他的组员们无疑是离病毒最近的人。对于新型病毒的危险,作为实验人员,他们心里再清楚不过。可是,没有人害怕退缩。从1月11日开始,这个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班组,就一直奋战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

  每进一次实验室,都要按三级防护穿戴密不透气的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双层手套、医生帽、鞋套……穿戴严密,一次需要二三十分钟。随着排查样本的增多,实验室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尽快完成样本的检测,也为了减少个人防护用品的消耗,彭博和组员们连续工作七八小时是常事。这期间,他们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间,流再多汗、再口渴都忍着。紧绷的连体防护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他们常常腰痛得直不起来。“我们学的是这一行,这个时候我们不上谁上!”彭博说。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哪里最辛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1月23日,农历腊月廿九,中山七院启动了临时发热门诊。当时,医护人员才刚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很多情况存在着不确定性,发热门诊也是最危险的前哨。来自医院各党支部的24名党员主动报名组成了第一批发热门诊冲锋队。咽试纸采样是发热门诊里暴露风险最高的操作,如果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导致医护人员感染,也直接影响到了核酸检测的准确性。作为市级专家和发热门诊医疗组的负责人,感染内科党员陈友鹏率先做咽试纸采样,手把手向年轻医生示范。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气温只有6-13摄氏度,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五支部书记李景青冒着寒风,主动报名在沙井中心客运站当交通检疫医务志愿者,为过往车辆人员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处置发热患者,为防止疫情输入把好关。一个简单的动作,他重复了无数遍,为的是那份早日战胜疫情、保障人民健康的初心。

  1月29日,大年初五,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危病人急需气管切开!要知道,危重病人的病毒载量最高、在气管切开时传染性最强。这时候,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党员医生第一个站出来,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迪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两个助手干净利落地给病人进行了手术。

  2月1日,39名来自12所市属公立医院的护理人员组成危重症护理支援队进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据悉,当初招募的消息一出,各医院的危重症护理人员都抢着报名。“疫情来临时,作为党员,我就应该站在最前面。”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队员周幸埔说。

  ……

  在抗击疫情战场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一面面旗帜,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正激励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专业应战:“非典”老兵沉着应对

  疫情防控需要勇气,更是对专业能力的考验。

  2003年“非典”,深圳创造了无一例病人院内死亡,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的“深圳奇迹”。今天,许多当年的“非典”老兵,再次勇挑重任,以丰富的经验,继续秉承非典精神,舍生忘死,全力以赴,科学应对,用生命守护生命。

  袁静,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专家。2003年非典时,她才32岁,还很年轻。面对未知的病毒,上“火线”前,她对丈夫说:“如果我生病了,你一定不要来看我!”当时的悲壮她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些年经历过SARS、H5N1、H7N9……一场场硬仗的历练,这次迎战新型冠状病毒,这名感染科的大将显得沉着淡定。她认为,无论从诊断、临床、应对、重症患者的抢救、科研都在进步,“比起17年前,这一次,我更有信心!”

  傅应云,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专家。当年“非典”战役中,她不仅接诊了全市首例“非典”患者,更是作为专家组成员有近半年时间驻扎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白加黑”日夜抢救危重病人,被称为“拼命三娘”。2006年,她再次受命援助市第三人民医院两个多月,成功挽救了我市首位感染严重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的生命。百战袍未解,沙场再点兵!这一次,这位“非典”老将再出马,作为广东省专家组成员、深圳市专家组副组长,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马不停蹄地对全市病人排查会诊和指导治疗。

  陈生,市中医院呼吸病专家。17年前,陈生在曲敬来、高雪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和呼吸病科的同事一起成功抗击SARS,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7年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毅然退掉回家的火车票,冲上“火线”。每天,陈生和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的成员一起,走进隔离病房,通过望、闻、问、切,详细了解并记录每位患者的症状,仔细研究病历资料,与西医救治组充分沟通,四诊合参,再处方下药。中医中药参与治疗后,很多患者发热、乏力、口干口苦、胸闷、腹泻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

  深圳集中全市最好的医疗资源,集中全市最好专家,全力救治患者。在“非典”老将们的带领下,到目前为止,深圳收治的确诊患者,没有一例死亡;危重病例经过积极救治,也基本稳定,趋向好转;已累计有22名确诊患者痊愈出院。

  连日来患者接连出院的好消息,给了市民战胜疫魔的信心。

  持续作战:医护人员高强度负荷咬牙坚持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三科一直是定点收治深圳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室,很多老队员从2003年就坚守在这里,是一支专业能力强的“尖兵队”。这一次感染三科又承担了危重症病人救治的重任,他们和全市抽调的专家团队一起,从1月11日收治首例确诊患者住院开始,已经在“火线”上坚守了20多天。

  “我们的姑娘们太辛苦了,今年又是个暖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一个班下来,双手的皮肤全是皱的,头发也全部汗湿,面屏全是模糊的,衣服也湿透了。”感染三科护士长孟令香说,“昨天在微信朋友圈偶尔刷到了蓝天白云的照片,我突然感觉自己好像不认识外面的世界了。我们每天都在昏天黑地地抢救、护理病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真想什么时候也能到公园放飞的一天!”

  袁晓珊和黄茗勇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双职工”,疫情发生后,两人就都在一线忙碌,虽然在一个医院却难以见面。一次袁晓珊在运送病人做检查时,偶遇了自己的丈夫。身着防护服,无法靠近,她只能隔着6米的距离,向丈夫比划了个爱心,传达自己的思念。像这样双职工一起坚守“火线”的,在深圳的医护人员中有很多很多。

  深夜,在机场、在火车站……疾控人员穿着全套白色防护服,身背消毒液桶,进行防疫消杀,每一个旅客出没的地方他们都要仔细消毒,一直干到凌晨。消杀、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市区疾控人员已经奋战了将近一个月,足迹走遍了深圳的大街小巷。

  伸出双手,龙华人民医院护士李瑛瑛的手背上,布满红肿的伤痕,这是消毒液浸泡后留下的印记。这样的手,发热门诊护士们中常见。

  脱下防护服、护目镜,汗水湿透了衣衫,鼻梁上压出了压疮,面上、耳后是勒出的红痕,这在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来看,已是常态。

  “职责所在,使命必达。”这是在采访中,记者听医务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火线”上再苦再累,咬牙坚持,但是看到“病人家属一个双手合十的感谢,不留姓名的热心市民送来的一份暖心外卖,一张叮嘱医护人员多保重的纸条留言……”,一线医护人员感动地泪目。

  “再忙再累,只要能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我们都心甘情愿!” 孟令香护士长道出了一线医护的心声。(记者 余海蓉)

(责编:王楠、陈育柱)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