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有个病人快撑不住了。”2月14日凌晨2点,刚刚躺下不久的张海钢接到了ICU值班医生打来的紧急电话。挂断电话,他立即开车从暂住的酒店赶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男性,重症新冠肺炎合并ARDS、心肌炎、急性心衰、严重脓毒症,已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老人的病情进展极快,前一天还可高流量吸氧维持,转入ICU后,病情继续恶化,呼吸无法维持,心脏功能迅速转差,从重症变成危重症。
经过一天半的高流量供氧、无创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三种序贯救治,都无法将老人的氧合维持,而长时间的低氧血症会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在ICU,时间就是生命。匆忙赶到病房的张海钢和救治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启用ECMO(俗称人工肺)。“人工肺”的正式名称叫体外膜肺氧合,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血液循环,维持他们的生命,为治疗争取最后的时间,被视作ICU里的“终极武器”。
于是,一场与死神“抢人”的大战在凌晨的ICU里上演。凭借熟练的技术,张海钢迅速为老人进行血管穿刺,并与团队成功搭建好ECMO血管通路。凌晨3点多,患者的生命通道终于打开了,老人的氧合情况随即好转。2月18日,ECMO从老人身上撤除,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张海钢和重症团队松了口气。
像这样生死时速的抢救,在ICU里不时发生。从1月26日到3月6日,作为第一批支援市三医院的15 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海钢在深圳抗疫主战场奋战一个多月了。从到达市三医院的那一刻起,他那紧绷的神经就从未放松过。
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到医院查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资料,7点45分左右开始交接班并与救治团队一起集中讨论病例;随后,穿上厚厚的“铠甲”,经过重重关卡,去重症隔离病区分组查房;下午3点,再一次集体讨论病例。每5天再值一个24小时班……这种夜以继日的工作,他早已习以为常。
协和深圳医院是深圳最早开展ECMO技术的医院之一,张海钢及其重症团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截至目前,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他已完成5例ECMO治疗患者的置管上机和管理。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不管是每日查房、管理病人,还是ECMO穿刺置管、更换膜肺等操作,不仅要密切接触患者,还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在新冠肺炎ICU病房内,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医护人员需要三级防护,患者的管理难度陡增。“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协和深圳医院ICU,重点病人我一天会反复到床边看20多次,及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参数和治疗方案。但在这里,因每个医生进入隔离病房的时间有限,管理患者的难度也加大。”张海钢说。因此,他会充分利用每天在隔离病房内的时间,除了重点病人之外,还会把所有病人都仔细查看、处理,长时间的诊疗之后,常常防护服下已是全身湿透。
截至3月5日24时,市三医院救治的40余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部分已稳定转出ICU了,但仍有重症4例、危重症3例。其中,仍在进行ECMO治疗的2例危重患者就由张海钢和阜外深圳医院的温隽珉主任共同管理。
由于疾病的特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疗的时间越长,抢救的成功率就越低。因此,张海钢丝毫不敢松懈,“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就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进了ICU,我们就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竭尽全力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在张海钢看来,这是ICU医生的天职。而在这场战疫的最前线,也必然少不了他。“爸爸去救援的日子里,我只能通过视频或照片跟爸爸‘见面’,照片里爸爸穿着防护服显得很笨重,可妈妈却说,那是爸爸穿过的最帅的衣服。连我的小妹妹每次视频都会说‘爸爸帅’!”在儿子张赫扬写下的作文里,爸爸的“防护服”是最帅的战袍,他更为爸爸感到骄傲。
“不管是身体上的劳累,还是亲人之间的思念,这些都是小事,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的使命和初心,就是要尽一切所能挽救每一个生命。”张海钢说。
■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