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

罗湖同乡村治理具有世界价值

2021年06月25日13:59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罗湖同乡村治理具有世界价值

  深圳罗湖同乡村黄贝岭村进行改造后焕然一新。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当前农民工流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罗湖同乡村的融合式治理,具有中国意义和世界价值”……近日,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题和深圳罗湖同乡村治理案例,本报专访了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

  “农民工流动有三个阶段,目前已出现停顿”

  南方日报:目前中国的农民工规模有多大?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农民工流动呈现怎样的趋势?近年来有何新变化?

  徐勇:今年3月,由我主导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现代化进程中工农城乡关系演变及趋势”课题报告正式发布。根据我们的研究,在2018年的时候,城市常住人口中至少包含22613万名农民工。这个数据,我们是有依据的。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流动有三波比较明显。第一波是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在南方兴起,大批农民工往南方走,形成第一波民工潮,大家都到南方去寻找赚钱打工的机会。这一波农民工流动,带有一定的主动性。第二波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一波农民工流动,表现为农村的负担太重,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农民被迫去城市寻找打工的机会。第三波是在2008年以后,农民工流动开始常规化了。因为那个时候,农村的税费改革推进,农村的压力相比以前要小了。后来的新农村建设,也使得城乡矛盾有所缓和。第三波和前两波农民工流动相比,表现形式和性质有所不同了,变得常规化了。

  近年出现农民工返乡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这些农民工年纪比较大了,他们在城里面找工作,已经不具有竞争优势,被城市“反推”出来了。相当一批农民工,因为年龄比较大了,不得不返乡。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农村的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农民觉得农村毕竟是他的根,在农村种点田,还是可以过生活,所以形成了一批农民工返乡局面。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辈农民工有哪些不同?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

  徐勇:第一代农民工可以说是最勤奋的。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我就是要赚钱养家”。他们有很强的动力去城市,因为他们有比较效应,相比在农村务农要强。后面的农民工,对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要求要高一些,对个人的权益意识要强一些,这是新一代农民工的特点。

  农民工流动的趋势,我观察到的是,现在的农民工流动已经出现一个停顿,到了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该出去的想出去的农民工都出去了,不想出去的或者不愿出去的,他们就留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均衡点。过去我们讲农民工流动有个“推拉理论”,一个是农村因为人多地少往外推,另一个是城里生活好往内拉。现在这种“推拉理论”,从我观察看,它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70%,那时城镇常住人口将比2018年新增14536万人,由此可推测届时还有农民工8077万人;到2050年,城镇化率将达80%,那时城镇常住人口将比2018年新增28486万人,由此可预测届时农民工数量为负5873万人。

  “罗湖的同乡村治理为‘融合式治理’”

  南方日报: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是农民工最早集聚深圳的地方。在农民工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方面,您如何看罗湖同乡村治理?罗湖做对了什么?它能为全国提供哪些参考?

  徐勇:罗湖同乡村治理,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还具有世界价值。

  为什么讲具有中国意义?因为罗湖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进城,融入到城市。怎么让农民工的身份实现转换,与原来的城里人融为一体,这就要有办法,要治理。罗湖的同乡村治理,我称之为“融合式治理”,来了,就是罗湖人。农民工和当地人在罗湖融为一体。

  通过治理的方式来融合,这个融合的途径,就是参与,让农民工参与融入到罗湖社会当中,表达他们的意见。通过党建的方式,让他们的意愿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来。在参与过程当中,他们慢慢形成了此地与自己有关的观念。加上其他的配套,他们将会与罗湖融为一体。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比全国其他地区先行一步,意义重大。

  第二个,罗湖的治理具有世界价值。流动人口进入到一个新的地方后,如何与当地融为一体,这是个世界难题。人口喜欢往高处走,形成了一个落差,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落差。如何克服这样的落差?有些国家采取不同人口不同区域居住,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空间隔离的特点,并没有融为一体的观念。

  所以说,罗湖同乡村的治理机制,具有世界价值,它破解的是流动人口怎么和流入地融为一体的世界性难题。

  “来了以后都是罗湖的建设者”

  南方日报:罗湖先后推荐了8名同乡村书记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社区党委委员,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徐勇:罗湖通过党建的方式,主动把这一批农民工纳入到我们的体系、体制里面来。吸纳他们成为我们体制里面的建设力量。罗湖没有把农民工当外人,来了以后都是罗湖的建设者。

  南方日报:有观点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关键在于归属感。您怎么看农民工的归属感?在这个问题上,基层的区级政府有多大的空间可以作为?

  徐勇:归属感有两个前提,即获得感和认同感。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获得报酬,比在农村务农好,他有一个获得感。慢慢地,他觉得这个城市对他还不错,进而对这座城市产生认同感,他认同这个城市。然后再到归属感,它有一个过程,一个渐渐递进的过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机制来淡化背后的身份差异,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差异,这是一个过程。

  采写:张东方 统筹:吕冰冰

(责编:张晨牧、陈育柱)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