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深圳文博会现场 | 数字文化“乘风破浪”

王星 刘森君
2022年12月31日16:45 |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小字号

裸眼3D沉浸式体验。刘森君摄

  模拟体验乘坐飞船遨游太空,与AI下棋机器人对弈训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入”古画……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大批数字文化成果精彩亮相,给人们带来众多新体验之余,也充分展现了文化数字化带来的无限可能。

观众排队体验VR技术。刘森君 摄

  打开一扇“任意门”

  “太震撼了!在歼击机上的失重与颠簸感都很逼真。”在山东展区,市民程先生坐在VR动感座椅上,回味着刚看完的VR影片,意犹未尽。

  这是歌尔创客(青岛)数字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互动体验项目之一。戴上VR头显,体验者以第一人称驾驶着“歼-15”在高空巡视,浪涛万顷、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威武的双航母编队如利刃划出一道道壮阔的深蓝航迹。

  在此次文博会上,VR产品、裸眼3D、“元宇宙”概念世界等科技装置吸引了许多参展观众驻足。

  不只是年轻潮流的智能娱乐,丰富多样的新兴技术让文化更具体验性。

  北京、江苏、甘肃、西藏等多个地方展团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数字技术,将本地特色的自然人文生态类风光“搬”到了文博会现场:

  戴上VR头显,云游神秘的敦煌莫高窟;凭借裸眼3D,游览云贵高原、巴山蜀水;用AI合拍机,拍照打卡北京网红地标……中国各地山河的风光仿佛近在眼前,沉浸感十足。

  数字技术打开了一扇“任意门”,打破传统展馆的空间界限,让文博会成为万千世界交汇口,人们可以“穿越”到古今中外、真实虚拟的各色世界。

观众“走进”古画。刘森君摄

  活化优秀传统文化

  曲水流觞、苏堤春晓、水榭亭台、青山绿松……在浙江展区,一幅长卷的数字古画融合了良渚古国、河姆渡文化等文化地标,吸引众多观众游玩体验。

  对着现场的互动小屏挥动手臂,就能以“数字分身”的形式步入这幅数字文化互动长卷。通过3D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视频实时生成等前沿科技,与王羲之、李白、苏轼、王阳明等文化名人互动交流。

  古画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的火花,让传统文化变得鲜活立体、可触可感。

  不远处,一幅描绘古代工业生产的美术作品——清乾隆《陶冶图》,以动态形式还原了古代制瓷工艺。在现场展示的节选画作中,御窑厂里的陶工个个活灵活现,有的不断往返挑担,有的在厂子里独自和泥。园器拉坯、蘸釉吹釉等道道工序连贯,分工明确,劳作不歇。

  “我们通过数字化复原、三维化改造、人物动作设计捕捉,还原了作品中古代制瓷的72道工序,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化动起来、走出去、市场化。”奥恩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开业介绍,在文博会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天上午,就有多家单位在参观时表达了合作意向。

虚拟动捕摄影棚。刘森君摄

  赋能文化产业升级

  在文化科技·数字创意展馆入口不远处,巨大的立体LED显示屏幕展示着园林场景。配合运动捕捉、六轴机械臂等技术手段,一名参展者正身临其境地体验虚拟影视拍摄。

  “数字虚拟影棚能将过去绿幕拍摄的后期工作前置,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成本并提高效率。”该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新技术给影视制作带来的全新变革之一。

  本届文博会充分诠释了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带动作用。例如,在虚拟世界的太空中举行的航空航天主题课程,用数字交互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博物馆、出版社等搭建的公共文化数据库,既服务于文化产品展陈,又贡献于文化创作生产。

  现场的媒体从业者也纷纷抓住机会体验新技术,尝试一场不同寻常的新闻报道:穿戴上动作捕捉设备,镜头前主持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脸部表情,都在大屏幕上以虚拟角色造型实时呈现;站在白幕前采访参展商,两人的全息投影也以极高精度出现在了远处的全息仓里。

  目前,全息投影、虚拟直播等新兴技术,已经应用于文娱、教培等领域。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之下,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乘风破浪,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