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用设计赋予民间艺术新生命
1月3日,“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在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
坚守传统根脉,展现民艺之美。著名文化学者潘鲁生的民间美术田野调研、当代艺术创作生涯迄今已达40年。1月3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的“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呈现潘鲁生这四十年对祖国大地的民艺调研、艺术创作、民俗收藏、文献研究、双创等丰硕成果。围绕他与深圳的深厚艺术情缘以及此次展览的亮点,记者对潘鲁生进行独家专访。在采访中,潘鲁生点赞“深圳设计”。他表示,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现代设计都要走进田野,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
通过作品与深圳“对话”
“走进田野”主题展作为国家博物馆2022年展出的“到民间去”主题展的姊妹篇,为深圳观众提供了一场“艺术盛宴”。展览包括艺术作品、田野文献、衍生设计三个展示单元。它既是一个民间艺术与民俗文物的珍品展,也是一个充满民间意蕴与审美情感的艺术创作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潘鲁生有感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日渐消逝的境况,毅然走向民间,从田野中收集整理民艺资料,研究深蕴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大批以民间元素为基础的艺术作品。
敦煌的造像、大湾区的街景、民俗的影像,还有种种看似抽象的线条、符号等,成为潘鲁生不同阶段倾心表现的题材;水墨、绳墨、水彩、大漆、陶瓷、纤维都是他信手取用的材料。在他的创作中,蕴含着民间的话语、生活现场的景象、古老文明中岁月蚀刻出的纹样图案印记。
潘鲁生说,很高兴在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呈现他的作品。“透过画的凝视,展开属于田野、来自生活、带着民间和久远文明律动的对话。”
深圳设计是中国设计“风向标”
一场艺术展,连接了潘鲁生与深圳40年的艺术情缘。潘鲁生回忆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来到深圳从事工艺美术设计。“深圳设计是从平面设计开始的。2008年,深圳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形成了完善的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作为设计者,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深圳设计是中国设计的风向标。深圳设计在我们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现代到当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潘鲁生还深度参与在深圳举办的中国设计大展以及各类设计展,并受聘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事顾问。深圳的田野也留下潘鲁生的足迹,潘鲁生曾到大万世居、鹤湖新居等客家村落以及观澜版画基地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此外,潘鲁生还在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展览,通过作品与深圳观众深入交流。
在潘鲁生看来,用设计赋予民间艺术新价值,深圳大有可为。“深圳设计发展迅猛,成果斐然。工艺美术产业是传统产业,它与生活最密切。如果把工艺美术和创意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产生的市场空间会非常大。深圳具有高科技产业发达的优势,我也期待深圳能将数字艺术、智能制造和传统工艺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创意发展之路。”
设计与民间艺术融合发展
民间艺术如何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设计是一种有效路径。潘鲁生认为,通过设计使古老的媒材和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此次展览的“衍生设计”版块是潘鲁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艺术设计文献研究的子课题,集中呈现他对设计与民间艺术融合发展的新思考。其中展出的“云冈石窟纹饰创意设计衍生产品设计”成果汇报展示就出自“深圳设计”,体现出潘鲁生所倡导的“设计要回溯文脉,植根生活,实现其社会民生的价值”的理念。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品研究院项目组联合斯达高瓷艺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云冈石窟纹饰创意衍生产品设计”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激发青年一代树立文化自信
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现代设计都面临传承的问题。潘鲁生认为,应该激发青年一代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自信、发现和再创造。“关键在教育与基础课程,要从教育体系和日常美育传播着手,建设民艺博物馆、出版民艺文化丛书、举办民艺展览、创意民艺文化活动等,让学生有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近年来,以“汉服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出圈”令潘鲁生感到欣慰。他认为,这种现象的深层动力源自青年群体对文化传统的自觉追求和热情投入。“我的每一次展览都真诚地期待学生去看,在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去寻找一种文化身份”。(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