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土醫學非遺傳承人葉美容:治病救人永不止步

2020年01月07日16:57  來源:深圳晚報
 
原標題:葉美容:治病救人永不止步

  葉美容在為病人診療。 本版圖片均由深圳晚報記者 馮明 攝

  葉美容(左)指導弟子和兒子制作各類中藥制劑。

  葉美容(前排左一)一家三代全家福。

  葉氏醫藥展覽館。

  深晚記者近日採訪了龍崗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葉美容,這個稍顯另類的深圳本地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沒有專注於“種房子”、開工廠、做生意,而是繼承了太祖父、父親衣缽,鑽研醫學,完善了起源於清代同治年間、已經傳承四代的“葉氏中醫正骨醫術”,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骨科治療方法。

  今年68歲的葉美容行醫50多年,治好的病人超過30萬人。葉美容曾被龍崗區文明辦聘為“龍崗區文明美德傳播導師”,還曾獲得龍崗區第四屆“夢想與力量——感動龍崗人物”榮譽稱號。

  老物件見証成長歷程

  第二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中,位於龍崗區平湖輔城坳的深圳市葉氏中醫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深圳葉氏聯合診所專門辟出展覽室,展品有葉美容早年看診的病歷、處方和診療日志等。

  在展覽室內,有一本后來抄錄的《祖傳跌打駁骨秘方》,線裝書、毛筆字、文言文,古意盎然,記載著葉氏正骨術創始人葉永階及其孫葉連英總結的治療骨傷及各種疾病的69個方子。

  現場展示的都是泛著時光和人文溫度的老物件,如葉氏一族祖傳的清朝中藥櫃、藥箱、祖傳藥酒,還有上世紀60年代以來,葉美容參加培訓的資料、門診卡片、手提式X光機、小公雞研磨器、中藥鍘刀、“藥船”、接骨散、跌打丸等。

  展出的這些老物件承載著葉美容父親葉連英行醫救人的經歷,也承載著葉美容的成長歷程。經過多年的積澱,葉美容完善了葉氏正骨手法、綁扎敷藥、穴位拔罐和祖傳藥酒、內服中藥的治療體系。

  “葉氏本草園”郁郁蔥蔥

  葉氏傳人“枝繁葉茂”

  葉美容在診所旁建了一個“葉氏本草園”,走進園內,名貴的沉香樹、紅豆杉、大葉駁骨草、小葉駁骨草、大羅傘、小羅傘、兩面針、首烏、田七、石斛等各類藥材長勢茂盛。

  其中不少藥材都是他從種子開始培育,或從惠州等地採摘和購買而來。而那棵名貴的沉香樹,已經種植了十多年,郁郁蔥蔥。葉美容對這些藥材視若珍寶。

  “葉氏正骨醫術”的傳人也如本草園一樣“茂盛”。葉美容的三個兒子中,獲得廣東醫學院本科文憑的老大葉穗新和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畢業的老二葉穗強,已成他的左膀右臂。從英國留學回來的三兒子葉穗堅,他的諸多治療方式也得到進一步梳理和拓展,非遺傳承脈絡更加清晰。

  2013年5月23日,深圳“葉氏正骨醫術”被正式認証挂牌,成為龍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免費救治貧困患者

  仁心仁術口碑流傳

  在深圳市葉氏中醫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展示廳內,諸多泛黃的診所記錄本上,記錄著來自香港、澳門、廣州、東莞等地的骨科病人趕到這個不起眼的鄉間診所求醫事跡。有朋友笑稱,診所的病人已遍布粵港澳大灣區。

  葉美容及其家庭的仁心仁術一直被人稱道。葉美容手寫的一個小本子記錄了這些溫暖:“為了能讓病人及時得到治療,可以先治病后交錢,特別是交通事故受傷的人,更需要及時搶救。”“此患者無生命危險,單方面骨折,但他家庭貧困,應做照顧治療。”……

  葉美容回憶:“那時候喝了酒開著摩托車摔跤的、工地腳手架上掉下來的特別多,我們家裡、衛生站就一直人來人往的,一個床板就抬來了,一個三輪車就推來了,去大醫院太遠,他們身上也沒錢、怕做手術,來找我的就特別多。”隻要人到了診所,葉美容總是二話不說就幫人治療,妻子譚秀明、三個兒子放學了就來幫忙,周末、寒暑假,甚至除夕、正月初一都來診所打下手。

  “那時候我們衛生站收住院病人,診所病床上躺了很多人,家裡建起的幾間房子也躺了很多人,甚至雜物房都鋪了稻草躺了人,我媽媽就跟著忙前忙后,安排我們上山採藥、切藥、錘藥、煮藥,她對病人特別好,有時還會做飯給病人吃。” 葉穗堅回憶說。

  除了免費治療上門來的病人,葉美容還多次免費出診。此前,一位60歲的小兒麻痺症患者摔斷了大腿,其妻智力有點問題,家中還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生活十分困難。了解這一情況后,葉美容每天騎自行車去老人家中為其敷藥換藥,一直到老人恢復健康,沒向他要一分錢。如今,這位老人已經過世,但他的兒子每次在路上遇見葉美容,總是會很有禮貌地表示感謝。

  兩年前,當時4歲的小姑娘小雲摔傷后右手骨折,她的父母不在身邊,她的外婆在平湖本地幫人做廚工為生。葉美容知道后,將小雲治好分文未收。小雲的外婆知道后十分感激,向葉美容送去了錦旗。

  “對我們家的人來說,治病救人這個事永遠也不能停止,這是祖訓。”葉美容說。

  深圳晚報記者 易芬 實習生 易琪

(責編:王楠、陳育柱)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