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每個人都是春天的一縷陽光

2020年04月03日08:17  來源: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每個人都是春天的一縷陽光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城市治理的大考,也是社會文明的大考。

  “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強對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提高文明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的部署要求,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中,深圳創新方式方法,積極引導全市人民群眾增強自我保護能力、提升文明素養。

  強信心、聚人心、匯愛心、暖民心、筑同心。

  無數平凡人身上綻放的文明之光,如春天的縷縷陽光,凝聚起助力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滿滿正能量。

  遵紀守法,規則讓疫情防控更有力度

  “該申報的申報了,心裡才踏實!”今年春節回吉林老家過年的方濱為,返回深圳上班之前,專門下載“i深圳”APP並在申報平台填報了相關信息。

  遵守有關防疫規定、主動如實申報個人信息,方濱為說,作為一名普通的深圳市民,這是本分、是該做的事情。

  在福田區蓮花街道某小區的業主微信群裡,業主周先生發了一條微信,告訴鄰居自己剛從德國出差回來,已通過兩次核酸檢驗呈陰性,正在實施14天的“居家隔離”。

  “我一定嚴格遵守規定,絕不會出門,請鄰居們放心,也請鄰居們監督。”周先生的一番話,很快得到了一片點贊。“歡迎回家!”“有什麼需要,我們可以幫忙!”一個個回復,讓微信群內暖意融融。

  遵紀守法,已成為深圳人的日常。

  1月26日,廣東省發布防疫通告,決定在全省公共場所實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第二天,深圳的商場、地鐵、公園等公共場所,出行的市民都自覺地佩戴上了口罩。

  “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不約不扎堆!”“上班不串崗、下班不串門!”疫情期間,這成為深圳人聊天中提及最多的幾句話,切實做好個人防護、家庭防護、單位防護,成為大家的共識。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與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開展的《深圳市民新冠肺炎調查》顯示,8000多名受訪市民當中,超9成能做好自我防護。調查涉及了公眾6類疫情防控行為,包括了解疫情發展、佩戴口罩、減少外出等,防疫行為上的採納人數佔比均超過93%。

  外賣、快遞在貨架上放幾個小時甚至一個晚上都不會丟失。在一個個小區的入口,快遞、外賣按照小區的樓房號分門別類擺放著,寶安區高發西岸花園管理處經理助理劉慧娜說,為了減少人群聚集,大家錯峰領取。

  講法治、守規矩,不僅是對自己、他人和社會負責,更是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法治的底線。市民在藥店門口自覺排著長隊購買口罩,這樣的場景感動了市司法局局長蔣溪林。

  “為深圳市民的守規矩點贊!一點不亂,這樣的場面很溫馨!”他說,當前的疫情防控是典型的社會治理大考,社會治理需要依法依規、有德有序,通過法治、德治、自治來綜合推進。法治要求依法管控、依法防疫,要求政府部門依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規定來規范執法,同時也要求市民朋友、企業經營者、其他組織負責人要自覺配合政府,履行法定責任和法定義務。

  守望相助,善意讓戰疫中的城市更有溫度

  突然而至的疫情,讓明媚的天空頓生烏雲。

  然而,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一些陌生卻又熟悉的問候,給人以溫暖。

  1月31日,南山區太子山庄管理處崗亭的電子溫度計突然壞了,小區管理處一時買不到新的代替。得知此事后,熱心的業主馬上拿出了自家的體溫計,並在當時市面上“一罩難求”的情況下,主動為管理處捐贈60個口罩。

  小區物業一線員工的辛苦,業主們看在眼裡。“幾乎每天都會有周邊小區居民買來水果送給物業、保安。”福田區中旅國際公館旁的一家水果店店員感慨道,疫情防控以來,這樣互助互愛的事情屢見不鮮。

  截至2月23日,僅福田區就有320個物業小區的業主和住戶,自發為值守在聯防聯控一線的物業工作人員募集了15萬隻口罩、6.5萬雙防護手套、2489瓶酒精、1658罐消毒水、266萬元現金。“大家辛苦了!”“多多保重!”微信轉賬的備注中,很多人沒有寫下名字,隻留下了溫暖的話語。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裡,病毒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但是危機面前的守望相助與彼此扶持,讓友情傳遞、愛心相連。

  龍華街道景龍社區70歲的賈阿姨患有糖尿病,出門買菜、買藥都不方便。這時候,龍華街道義工聯菜籃子分隊的趙發威站了出來。

  每天,賈阿姨都打電話告訴趙發威自己需要的蔬菜和生活用品,趙發威根據賈阿姨的清單買好以后,賈阿姨就從樓上放下一個繩索,把東西提上去。就這樣,在趙發威的幫助下,賈阿姨實現了“零接觸”“零出門”也能買到保障生活需要的東西。

  春節前夕,為保障疫情防控期間生活必需品供應,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志願者服務總隊緊急招募商超菜籃子保障志願者,在觀瀾一家工廠做普工的余昌寶欣然應征。

  47歲的余昌寶家住觀瀾,每天早上6點就得起床,匆匆洗漱、早餐完畢后,6點半出門,步行一公裡去觀瀾富士康南門站搭乘公交車,再換乘兩條地鐵,才能在9點趕到志願服務地點——梅林家樂福超市。

  什麼貨品重余昌寶就拉什麼,一天也拉過500公斤的貨。繁重的勞動,時常讓余昌寶累得直不起腰。“我隻想著早點過去商場,讓市民看到蔬菜是新鮮的、整齊的,讓市民第一時間拿到想要的商品,那樣我就覺得自己累一點是值得的。”余昌寶淡然地說。

  還有一種無償的互助,看不見、摸不著,它是流淌在身體裡的紅色真情紐帶。

  55歲的韓國全州人崔哲鎬是東海花園附近一家韓國餐廳的老板,在深圳生活了20年,把深圳視為第二故鄉。疫情當前,一心想為深圳抗疫做些什麼的崔老板決定喊上朋友,前往深圳的血站挽起袖子無償獻血。

  像崔哲鎬一樣以獻血貢獻抗疫力量的人不在少數。在3月19日龍華區舉辦的無償獻血活動中,313 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愛心人士積極獻血超 11萬毫升。他們用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為抗疫提供支持。

  “深圳的溫度,來源於每一個普通市民充滿善意的行動。”市政協委員張小梨說,這種基於深圳關愛文化的善意,是深圳人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不可或缺的力量。

  自律包容,文明讓這座城市更有厚度

  清明臨近,深圳市文明辦、市民政局發出文明祭祀的倡議書,倡導綠樹花間思故人。

  “心香一瓣,遙寄哀思”。特殊時期,無數深圳市民響應倡議,取消了前往墓園實地祭掃的安排,通過網上祭掃等多種方式,表達對故人的思念。

  善待自然、愛護環境,崇尚節約、拒食野味,多元包容、關心他人,熱情有禮、言語謙和……在疫情的大考面前,深圳人日常的行為,正逐漸內化成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素養。

  無數細微的變化,在深圳市民的工作生活中悄然發生著。

  市場上口罩供應比較充足之后,家住南山區的市民付雪還是買了100個一次性醫用口罩。在她看來,買這麼多口罩很有必要、都用得上,因為疫情過去之后,在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疾病高發的季節,去人群密集的地方,自己也會佩戴口罩。

  在藥店、在超市,消毒用品、洗手液、含酒精的紙巾,依然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它們都是市民的“心水貨”。打噴嚏捂住口鼻、進門第一件事去洗手……這是絕大部分深圳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深圳市民的朋友圈中,一份健康新生活指南被頻頻轉發。這份指南告訴大家,洗手洗夠20秒、沖廁先蓋馬桶蓋。

  細微的變化,發生在餐桌上。“現在我們自己家人吃飯,也是使用公筷了!”市民張林說,以前一家人一起吃飯,對於使用公筷這件事,全家人都覺得既沒有必要,也很麻煩,如今,“麻煩”變成了“規范”,“不讓筷來箸往給病菌擴散大開方便之門,時間越長,越覺得這個習慣真的很好,幫孩子夾菜更放心、幫客人夾菜更自然”。

  “善待野生動物,不吃野味,就是關愛我們自己,就是對生命負責。”不吃了!說到野味,深圳人的回答很堅決。3月31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對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作出明確法律規定。

  細微的變化,也發生在人與人之間。

  “久違了,我們的親人朋友!”一封《歡迎回家》的信件令剛從湖北荊州返深的周小姐倍感暖心,這是社區工作人員為迎接返深的湖北人員准備的一份特殊“禮物”。近日,一篇《40萬湖北人涌入深圳:不怕,照單全收!》在朋友圈熱傳,深圳正以極大的包容力,擁抱每一位湖北人,彰顯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送貨送晚了,幾乎沒有人抱怨、沒有人投訴!”美團的外賣小哥說,疫情防護期間,送貨的時間總是不太正常、不能按時送達,可自己收到了比平時更多的打賞鼓勵,“你們也不容易”,是他們聽得最多的話。

  包容開放,換位思考。在深圳,一顆顆相識、不相識的心,靠得更近、貼得更緊。

  無數的微光匯聚起來,驅散陰霾,照亮城市。

  萬物復蘇,春天來了!

  (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甘霖 肖意 陳小慧 陳雯莉 林捷興 崔霞 陳曉薇 綦偉)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